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朕就是萬曆帝> 第四十三章 張居正的糾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 張居正的糾葛 (2 / 5)

寧王之亂僅四十三天便被王陽明平定,嚴嵩隨王陽明一同登南昌明遠樓賦詩玩景。

嚴嵩揮毫寫下一詩讚陽明之功:“繡斧清霜避,樓船綠水開。風雲千歷會,麟鳳眾賢來。投老仍嚴召,當途賴上才。向來籌策地,投檄淨烽埃。”

立志以王陽明為楷模。

看完這些真實的記錄,朱翊鈞覺得不可思議。

王陽明最欣賞的、認為未來二十年必有大出息的嚴嵩,結果成為嘉靖朝最大的奸臣。

陽明心學再傳弟子徐階,成為嘉靖朝最精明的官僚,滑不留手,入閣二十年,與國無多益,卻把徐家經營成三吳最大的地主。

反而在王陽明之後,對大明貢獻最大,影響最深的張居正,對陽明心學是一點都不感興趣。

朱翊鈞從東廠和錦衣衛的記錄裡知道,張居正不僅老師徐階是王陽明再傳弟子,交往和招攬的黨羽,也多是心學弟子。

但張居正認為心學走上了歪路。

張居正認為廣泛傳播的王陽明心學,對學界的風氣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部分學子們不再腳踏實地,而是熱衷於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書院逐漸淪為讀書人“清談”之所。

這些人進入仕途後,把那套務虛的風氣帶到了官場。

朝堂之上大家開始以道德標準,代替職業能力作為評判人物的尺度;官員的奏章字數越來越多,提的意見越來越天馬行空,不切實際,根本無法落實。

當然了,他們只是寫寫過嘴癮,根本不會想著去落實。

張居正對這一現象深惡痛疾。

在出任內閣總理,上的類似於施政綱要的《陳國事疏》中,他重點提到了“核名實”和“省議論”,就是要杜絕務虛之風。

看完嚴嵩、徐階和張居正相關記載,有時候你會覺得歷史和事實是如此的荒誕。

但朱翊鈞覺得很正常,人都是矛盾的。

從張居正給自己做老師開始,朱翊鈞就用心去琢磨他的三觀和思想理念。

朱翊鈞逐漸發現,張居正不僅覺得主流心學走向務虛的歪路,更覺得部分心學走向狂悖的邪路,比如李贄主持的“新學”。

張居正覺得“新學”在濟世濟民上確實有長處。

但是重利輕義,亂法紊綱。

長此以往,大明會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民不聊生,此前的新政改革,最後變成一場空。

朱翊鈞一直在努力引導著張居正,讓他多多接觸新事物,開拓視野,跳出思想桎梏!

數年下來,確實有些效果。

朱翊鈞發現張居正對完整的財稅系統有了清晰的認識,從清丈田地、一條鞭法已經進化到接受攤丁入畝、類似於官紳一體納糧的全民賦稅。

但是完全改變談何容易?

張居正在經濟建設方面一直徘徊不前,認為興辦工廠、海商互市只是增加國庫收入的一種手段而已,是權宜之術而非大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