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水,田地再肥沃也種不出太多莊稼來。
潘季馴明白自己學生的心思,連忙問道:“殿下,你想讓黃河改回北道?”
朱衡大吃一驚。
讓黃河改道?
這可是天大的事,稍有不慎就是大禍事!
前宋年間,北流、東流之爭糾葛數十年。
北流可以便利運輸糧餉物資到河北前線。
東流會多數百萬畝良田,還能避免黃河反過來為契丹所用,讓它成為拱衛中原山東的天然屏障。
於是東流的觀點佔了上風。
只是治黃曆來不是小事,尤其是改道,天大的事,需要謹慎處理,必須做好實地勘測、規劃討論、施工部署等周全的準備。
偏偏神宗哲宗這對父子,手藝不高,但膽子特別大,相信人定勝天。
幾次大興土木試圖讓黃河改道,想徹底馴服它,結果被狠狠地收拾了,改一次大決一次,上千裡的良田屋舍蕩然無存,終於老實安分了。
殿下你也想來一回?
朱翊鈞坦然道:“潘師傅,沒錯,孤想讓黃河迴歸北道。”
潘季馴和朱衡臉色一變,正要出言進諫,朱翊鈞擺了擺手,“潘師傅,朱尚書,請聽孤說完。”
“孤知道,治黃不是一件小事。其實孤一直認為,治黃在中下游入手,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潘季馴一愣:“殿下,何出此言?”
“黃河易決口氾濫,根源是什麼?”
“泥沙過多!”潘季馴和朱衡異口同聲地答道。
沒錯,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泥沙過多,長年累月下來泥沙沉積在河道上,迅速抬高河床,久而久之,有的地方河床比兩岸的地面還要高。
雨季一到,洪水一發,不決口都不行。
“對,兩位先生深知河情。是啊,泥沙不除,在中下游修再高的堤壩,也擋不住它終究決口的一天。
所以孤認為,治河先治沙,要治黃必須從上游入手。”
潘季馴和朱衡眼睛一亮,饒有興趣地繼續聽著。
“孤請曹公出任陝甘總督,一邊總督三鎮軍務,一邊執行建設西北的大計。這是部分細則,請兩位先生過目。”
祁言把兩份文書遞給兩人。
兩人匆匆看完,面露驚喜。
“植被保土、退耕還牧、退牧還林。殿下,這需要大魄力才能定此大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