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編(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編(2) (1 / 2)

漸漸地,竹絲細得沒有了骨力,難以自己成型,張國正就選用了瓷器、漆器來作為底胎,讓竹編依附在底胎上。由此竹編技藝從無胎成型進入了有胎依附的階段。瓷胎竹編的前身有胎竹編誕生了。當時這種純手工製作的精美藝術品,多作為貢品供皇室享用。

瓷胎竹編以其“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絲”等技術特色在眾多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細竹編的出現,特別是有胎竹編的出現,使竹編從單純的實用進入到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新境界,步入了工藝美術的行列。

或許也因為瓷胎竹編一出生便如此精貴,在近兩百年的歷史中,曾幾經絕傳。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都竹絲工藝廠成立,在僅存無幾的竹編老藝人的帶領下,瓷胎竹編的精妙技藝終於得以流傳。

現在,四川細絲竹編的生產主要以崇州、青神、邛崍三地為主,瓷胎竹編,竹編書畫的生產在經過四川竹編藝人的不斷發展之下已經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分工明確的較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站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白沫江畔,發源於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給古鎮帶來了豐饒和靈氣。正是夏季豐水期,白沫江江水浩蕩,喧囂磅礴。就是這條江,給平樂古鎮帶來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帶來了厚重綿長的人文和一江鍾毓。

2018年8月3日,四川成都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傳承人陳錦梅,和往日一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她的手中忙碌著瓷胎竹編,不時的功夫,瓷器上就被精美的竹編包裹起來。

細細觀賞陳錦梅的作品,精緻精細。在茶器上進行瓷胎竹編,是陳錦梅每天的工作。陳錦梅的工作室依偎著白沫江,白膜江的歡唱給了陳錦梅視野和耐力,她像春蠶一樣勤勞,用細竹絲編織生活和文化,傳承著瓷胎竹編的技藝,開掘著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瓷胎竹編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胎竹編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又名竹絲扣瓷,以纖細如發的竹絲,緊扣瓷器,依胎成型。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名錄,被人們親切地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陳錦梅從事瓷胎竹編瓷有20多年的歷史,她的長項是竹編茶具、竹編花瓶竹編文具等。陳錦梅心靈手巧,瓷胎竹編編織技藝爐火純青。在陳錦梅專心致志編織過程中我們發現,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透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是個細活。

在陳錦梅手中竹絲翻飛中我們看到,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她的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編制時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因此,瓷胎竹編技藝,在民間這片廣袤的土壤上,在“陳錦梅們”的接力前行下傳承,最終盛開為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為何吸引世人的目光?

陳錦梅介紹,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的特長無節瓷竹。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並且只能選擇生長在陰山坡地上一年以上、兩年以下優質節長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適度,長度均勻的中間三四節。

然後,經裁料、去青、破節、曬色,再經選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衝頭、柔絲、抽勻、染色等十餘道極為精細的加工,製成斷面方正、稜角分明、柔軟如綢、均勻一致、色澤光亮、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

單單從瓷胎竹編來看,平樂古鎮人傑地靈和物產豐饒。

陳錦梅給我們播放了一段影片,這段影片記錄了瓷胎竹編的全過程。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後製作出精細的竹絲。我們一行被瓷胎竹編的製作工藝陶醉和折服。

在邛崍民間,這樣的非遺傳承如火如荼。

“在長期的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工藝傳統,不僅是一種技術的結晶,更是一種文化精神與審美理想的載體,瓷胎竹編就是這樣的瑰寶”。陳錦梅邊編織瓷胎竹編邊對著我們說。

一個是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藝”,一個是世界頂級品牌,兩者相遇會產生怎樣的情景

7月16日,青神縣城一棟普通的舊樓裡,青神竹編大師——60歲的張德明帶著弟子們正在給瓷胎“穿衣服”,細如髮的竹絲在他們手中經緯交織,套在溫潤微光的白瓷上,一位來自愛馬仕公司的工作人員把竹編瓷器放在不同的光照下反覆旋轉、撫摸、檢查……

這天是張德明和愛馬仕約定收貨的日子。一門生在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藝”,一個世界頂級品牌,他們的相遇,共同打造出一系列充滿中國味道的藝術品。

為愛馬仕找“感覺”整整3年才過關

張德明編了幾十年的竹編,從沒想過有一天能夠和愛馬仕這樣的國際大牌相遇,也沒想過自己的作品能夠透過愛馬仕的大櫥窗賣到世界各地。

2008年,愛馬仕(中國)採購部透過網路瞭解到青神竹編,又透過青神縣有關部門牽線搭橋,聯絡到青神多位竹編大師,透過對竹編大師的比對,他們覺得張德明的風格最對路。

雙方達成意向後,張德明派自己作坊裡的骨幹張師傅駐紮上海編制竹編樣品,以方便和愛馬仕方面直接當面溝通,自己則在青神和張師傅遙相呼應。

愛馬仕喜歡什麼樣的風格?他們的要求提得很模糊:你們就隨便編,我們看到好就行。

張德明當時就預感到這個沒有標準的標準其實很難拿捏。他的預感還真對了。

一年過去,張師傅已經迷上了上海菜,卻還是沒有拿出讓愛馬仕滿意的作品。正當張師傅準備離開上海前幾天,左思右想後的張德明提出用兩根絲交叉起來編的想法。張師傅用這種張德明創新的編法做了一個樣品,愛馬仕工作人員覺得有點感覺了,但還不是十分滿意。第二年,張德明又換了劉芝全師傅到上海繼續為愛馬仕打造樣品,透過將編織的經線變細,竹編的效果又好了不少,“線條開始流動起來,變得生動。”對方表示滿意。

但新問題又來了。看上去完美無缺的瓷胎竹編在用開水煮過後,個別竹編表面有一點點發白。

竹絲經過各種處理後應該沒問題,難道是貼上的環保型膠水不合適?在青神,張德明也在做著實驗。牛皮膠、萬能膠……市面上的膠水差不多都試用完了,他還嘗試用黃豆、中草藥熬膠,但還是不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