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桉最近迷上了草木染。
草木染是指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覆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
可見草木染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可以說是大自然的饋贈。其實現在越來越多人追求古老的技藝和匠心,其實就是因為越古老就越乾淨越環保對技術的要求就越高。
在美麗的莫干山腳下,有一片種著生機的土地,是yyo義遠有機農場,我們在這裡有一片藍草田——蓼藍。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藍澱》:“凡藍五種,皆可為澱”。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
藍桉採摘新葉,發酵沉澱,然後打靛,就完成了從綠到藍的轉變,再把腐葉拋灑到田地裡作為化肥。
飛鳥和新酒的藍染,是真正地做到了原生態,這大自然的饋贈,在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仍然散發著屬於它的獨特清新。
不論是種植藍草,還是打靛建缸養缸到最後染布成衣。養缸真的超級累而且是純生物缸的話溫度、酸鹼度還有很多都非常重要,動不動缸就死給你看呢。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覆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覆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
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種及數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並設定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秦漢時,染色已基本採用植物染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
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皂鬥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
草木染也稱植物染色。由於天然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對於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而言,染色方法主要有無媒染,先染後媒,先媒後染,同媒染色等。最佳染色工藝應該依據染料性質來定。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先是“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然後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裡,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
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澱以後“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藍靛成矣”。用於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並使發酵,把靛藍換原成靛白。
靛白能溶解於鹼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已與現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一致。
在當今簡便的化學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時期,傳統的“草木染”的方法並未被人忘記,說到草木染料,也許會使我們想到從古至今代代傳承的染色技術。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覆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
經過反覆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草木染。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就是“草木染”。荀子《勸學》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詩經》中“青青”。
對於大眾而言,草木染既陌生又熟悉,我們熟知它是某種傳統,但又無法講明它到底是怎樣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