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上來看,青花瓷畫突破了宣紙等介質的束縛,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以妙造自然為勝事,雖增加了創作的難度,但也賦予了青花瓷器獨特的藝術魅力,表現出具有靈動率真的審美內涵。即以水墨畫的繪製為例,許多青花瓷畫著意模仿“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以及其他名畫家的筆法。
然而即便是模仿,青花瓷器上的水墨畫仍可圈可點,其筆法或蒼茫秀潤,或渾厚明淨,或雄奇深遠,濃淡相宜,錯落有致,畫法之精細,分色層次之鮮明,立體感之強,達到了“墨分五色”的高超境界,給人以疏朗清新、幽靜雅緻的藝術美感,令人傾心迷戀。
平和青花瓷的特點是寬邊,在盤、碗的口沿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實等。其生產可分明萬曆至清初和康熙兩個時期,前者為開光的青花瓷,後者則胎薄。
產於明萬曆年間的平和青花盤使用浙料繪畫,有翠藍、灰藍、淡藍幾種色調,運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個色階,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畫師們熟練地運筆,無論勾、點、染皆隨心所欲,自然灑脫。凡是勾勒圓圈,皆是用兩筆拼湊而成,因這種花卉圖案具有典型的歐洲風格的青花瓷器,深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
平和青花瓷是明代外銷瓷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它既具有歐洲的趣味,又保留了中國的民族風格。平和青花瓷的造型主要有盤、碗、瓶、軍持等,以盤為多且具典型***物一般薄胎,盤有圓口和葵花口,內底微凹,圈足微向內斜,足上多粘有砂粒。
其紋飾特徵主要表現在裝飾上,中心的主題紋飾多為花卉、花籃、禽鳥及動物紋,盤內壁一般為八個左右扇形(亦有橢圓形)開光,開光內繪雜寶等圖案,有的盤壁還模印出花瓣或開光的輪廓。
一般收藏的平和青花瓷瓷盤,有圓口,也有葵花口的,都是折沿、淺腹、平底、矮圈足,圈足粘砂;盤外壁為簡易開窗圖,盤內壁為蓮瓣形開窗,窗內飾四吉祥和向日葵等,並間以立柱。立柱內飾錦紋和瓔珞等;內區為錦邊八弧開窗,窗內為水草和飛禽等中國畫等圖案。
青花與傳統文人的審美也是牴觸的。明曹昭《格古要論》:“近世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文人喜歡更為素雅的瓷器。?廣交藏友要積極參加收藏組織,參加收藏會所的學習,這是一條少走彎路的捷徑。
如玉,是中國文人深入骨髓的美學追求。儒家文化認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荀子》)。玉的諸多品質與儒家倡導的品德相契合——所謂君子之德,乃是一種溫柔敦厚、含蓄內斂的東方人格。賞玉、佩玉和用玉既是審美行為,也是陶冶性情、進德修身的方式。景德鎮瓷最早受到關注,並得到宋真宗賜年號為鎮名,正是由於當時生產的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但,青花之美最終融入了文人的審美,成為雅俗共賞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明清以後,青花被重新定義為一種青翠優雅的色彩。更有一些文人從合於《易》的高度對青花進行闡釋。
清末文人龔鉽在吟詠青花瓷的顏色時,將青與白視為陰陽兩儀的象徵:“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吐分明。可參造物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更多的人將青花視為水墨之美的另一表現形式,而水墨寫意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妙所在。這無疑肯定了青花在審美上的高度。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青花瓷自身也經歷了色彩由濃豔到清雅,紋樣從繁複、細密到寫意、空靈的變化。相信這其中既有材料的原因,更有文化的原因。
元青花從草原走出,與多元文化交融、演變,形成了素雅清麗、明淨單純、簡逸自然的青花瓷風格,並一直在我國陶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是其他瓷器品種所無法比擬的。
撇開青花瓷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談,我偏愛青花的表現力,比起其餘技法的陶瓷繪畫來說強太多了。
青與白的語言,就像當年學素描時的黑白關係。青花就像藍色的素描,有頭濃,濃水,淡水,飲水等多種深淺不一的區別。根據畫面的需要調配不僅能做出素描的黑白灰層次,還可做出像國畫一樣的水墨效果,也可和釉上彩結合,形成畫面豐富的鬥彩。
在學校接觸到的老師,如果涉及到與陶瓷繪畫方面的創作,很多老師都會選擇表現力極強的青花。如羅小聰老師的宏村系列的青花系列,採用他獨創的剔青手法,把宏村的水墨山河表現的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在陶大的時候因為帶我的導師更喜歡有形式感、抽象的風格,所以更多的接觸現代青花。
但其實我私底下也還是很喜歡傳統青花的,因為青花的很多常用紋飾的圖案都有不同的寓意,具有一種神秘的美感,一直都覺得西方的纏繞畫就和青花的纏枝蓮、海水紋等等圖案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
青花瓷在元代成熟的極快,主要是因為內部彩繪技術日趨成熟,外部動力來自***的大批次採購。
***教禁止有生命形象的美術形式,尤其不能畫人物,所以這個時刻出口的青花瓷器都是以抽象的傳統圖案為主,結合了古代青銅器、織物、陶器等傳統紋樣,可謂是集大成者。
纏枝紋一般都是植物藤蔓。分為輔紋和主紋。輔紋一般為二方連續(不明白的同學可以舉手問我嘻嘻),左右伸展。
主紋一般採用四方連續的手法,期間穿插荷花、牡丹、扁菊、寶相花(佛教中的花,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對之後的工藝美術有很大的影響)、葡萄紋等,具體很難分辨。
由於採用了四方連續的手法,只要按照一定的排布規律去畫,不用考慮構圖,就能畫滿整個器物,所以很多大件滿紋的青花都嚐嚐採用這種手法和紋樣。
卷草紋始於漢代,又稱忍冬紋(還是因為佛教的傳入),也就是金銀花,取其凌冬不凋,延綿之意,也是吉祥的紋樣。其實和纏枝很類似,但是沒花,也有加上龍頭的,稱為草龍紋。
海水紋如名字所示是海浪的形狀,一提到海浪,大概大家都會想到葛飾北齋的浪花吧,確實北齋很多畫確實受到了中國畫的影響。但是在青花裡,海水紋一般作為輔紋。如果作為主體部分,水中則會出現海八怪、海龍、海馬、蝙蝠一類的。
雷紋因為形狀很像“回”字所以也叫回紋。畫成圓形的叫雲紋,如果同時出現就是雲雷紋了,雲雷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皿的主要裝飾,非常有意義。
如意紋就是圓頭的雲肩紋。中國傳統寓意吉祥圖案的一種借喻“稱心”、“如意”,與“瓶”、“戟”、“磐”、“牡丹”等縱成中國民間廣為應用的“平安如意”、“吉慶如意”、“富貴如意”等吉祥圖案。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確,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資訊,還傳遞了瓷器的時間資訊、流傳資訊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極難。所以觀察瓷器的底足對鑑定瓷器的真偽和年代意義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個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徵也非整齊劃一。早些年也上手過國內部分元青花瓷,時間匆忙,也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後來陸續收集的圖象資料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