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四章 青花瓷(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四章 青花瓷(1) (5 / 7)

明代是青花瓷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是景德鎮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創作了許多精美的傳世佳作。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典範,為後世所追仿。

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年間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稱於世。成化年間,青花瓷使用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

“平等青”髮色穩定,色澤淡雅、柔和,給人一種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感覺。成化青花瓷,色澤淡雅,釉麵肥潤、撫之有玉質感;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嬰戲等。從嘉靖到萬曆,用於燒製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種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謂“回青”,也稱“回青”,與“蘇青”一樣來自阿拉伯地區。而萬曆年間的青花料則產自浙江,也由此名為“浙料”。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的生產工藝、胎釉質地、畫面裝飾都十分關注,甚至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使清代青花瓷的製作技藝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

出現了許多歷史題材和戲曲故事畫,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西廂記》《三國演義》等。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層次,與中國畫“墨分五色”一樣,有“料分五色”之說。官窯青花,器物大小要求適度,畫面效果重視神韻,造型變化講究韻律。民窯青花則不拘一格,運筆熟練剛健,畫風自然隨意,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後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製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

釉,是附著於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於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

由於各個時期用於燒製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透過對胎、釉和製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於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

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

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瓷器的窯場集中於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產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

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製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豔、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緻。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釉麵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緻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透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髮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

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鹹淳元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髮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髮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

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初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髮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佈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