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花完成後,再經過淬火一道工序,保安腰刀,就可以初露鋒芒了。淬火就像畫龍時,點睛的那一筆一樣重要,淬火的手法和時機,以及淬火的液體溫度和性質,對於最後出品的保安腰刀的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由於鍛造保安腰刀需要很長的工期,製作出來後代價很高,當時人們都無能力買保安腰刀,致使保安腰刀鍛打技藝文革後幾年失傳。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安腰刀傳承人馬克龍,出生在積石山縣保安三莊之一的大墩村小馬家一戶村民家中,這是一個世世代代打製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謂是一個刀匠世家,其祖師爺馬七十三為同治年間舉族東遷積石山縣後的第一代保安人,是打製“什樣錦“保安腰刀的第一批工匠。
今年36歲的馬克龍,伴隨著父親在作坊打製保安腰刀的“叮叮噹噹“聲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對鐵器、刀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10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腰刀零部件拼接、刀刃打磨和鍛打技藝,從21歲開始獨自鍛造保安腰刀。
馬克龍打製的腰刀以長柄大尺寸為主,一般刀胚在1米以上,最大的整刀尺寸為3.3米,刀胚需要借繩索懸掛在房梁。憑著獨特的大尺寸腰刀製作技術,他在腰刀加工領域站穩了腳跟。他打製腰刀的功夫也因此遠近聞名。
“我從小就想把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強,要讓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他自豪地說。
馬克龍介紹:“現在,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是‘什樣錦’保安腰刀,需要用2至3天才能打出一把來,這種刀樣式精美,刀身鋼韌耐用,是保安腰刀的象徵,做裝飾品和送親友都很合適。“
保安族是我州特有的少數民族,保安腰刀伴隨著保安族的歷史變遷得以傳承和發展。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的傳統手工工藝品,保安腰刀以精湛的民族工藝,特有的文化內涵,獨特完美的造型享譽海內外。
保安腰刀的種類繁多,較為著名的有“什樣錦““魚刀““波日季““雅吾其““西瓜頭“等。保安腰刀有設計式樣、選料、鍛打、淬火、鑲嵌、砸鉚、拋光等80餘道工序,刀體是反覆鍛打的精鐵淬火而成,刀口鋒利。
2006年,保安腰刀鍛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隨馬克龍來到他的保安腰刀鍛造工廠,他說,一把好刀的鍛制,要用最軟的鐵和最好的鋼,經過上千次的反覆疊壓鍛打之後才能達到鋼與鐵的完美交融。
“叮——當,叮——當“大鐵錘一錘一錘地打下去,通紅的鐵泥映照著他的臉,鐵泥一點一點在他的鐵錘下變形,化為薄如翅片的薄片,再用一層鋼,一層鐵,一層層揉合其中。
他在鍛打刀胚時,力度拿捏得十分得當,錘打的位置變動恰當,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燒煉、捶打的時間相等。待冷卻後一把刀的雛形已基本完成。隨後就是打磨、拋光、折花、制刀柄、做刀鞘……他耐心地向記者講述制刀的過程。
馬克龍告訴藍桉:“只有淬火的火候把握得十分到位,鍛制的刀胚不軟不硬,韌中帶鋼,質量才能過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鑄造出的“保安族腰刀第一刀“,轟動了保安腰刀行業。這把刀是他和朋友兩個人用了24天時間,純手工一錘一錘打製出來的,這把刀的刀刃和刀把加起來長2.8米,再次重新整理他自己創造的第一紀錄。
此前,馬克龍鍛造的一把刃長2.4米的保安腰刀,刃寬12厘米,淨重13.3公斤,現收藏於積石山縣博物館。全套系列組成了“保安腰刀王“,分為大、中、小號依次排列。其中1號刀裝飾花紋,用了78公斤銅線,用了1200多斤煤炭。高超的技藝,精緻的工藝,使他成為年輕刀匠中的佼佼者。
2014年,馬克龍參加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獲得優秀傳承人展示獎;2015年,獲得了老爺刀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2016年,獲得了克龍劍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雖然馬克龍獲得了很多榮譽,但是他一直在生產一線,做著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一直潛心研究著如何打造一流保安腰刀。
如今,他打製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克龍腰刀“,在當地有了一定名氣,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來,指明要克龍腰刀,求得一把好刀才肯高興離去。馬克龍告訴藍桉:“我現在試著透過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想把自己打製的腰刀銷售到國內外。“
正因為像馬克龍這樣年輕工匠的繼承,使得保安腰刀手工技藝代代相傳,如今每年都有68個學徒跟著他幹,他虛心傳授著制刀技術,一心想著把這種代表民族的手工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