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琉璃是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燒製而成的,琉璃石是一種有色水晶材料,主要成份應該以二氧化矽為主,琉璃母則是一種採自天然又經人工煉製後的古法配方,可以改變水晶的結構與物理特性,在造型、色彩與通透度上有明顯的不同。
明代的藥玉應該是琉璃母的配方上有一些不同,所以明代的藥玉色彩少變化,也不通透。
琉璃的等級實際上取決於琉璃母的原料與配製方法,這是自古以來的不傳之秘,正是因為琉璃母的存在,才使中國古法琉璃與水晶乃至西方的水晶玻璃“費昂斯”在成份上有了9%的不同。
所謂琉璃招財、保平安,與琉璃母有很大的關係;
琉璃的種類:A類:古法琉璃,採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燒製而成。
一種有色水晶材料,《天工開物·珠玉篇》:凡琉璃石與中國水精、占城火齊,其類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隱現於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漸稀缺,尤為珍貴。
一種採自天然又經人工煉製後的古法配方,可以改變水晶的結構與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與通透度上有明顯改善。《錢圍山業談》載:奉宸庫者,祖宗之珍藏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錢滓然,塊大小猶兒拳……又謂真廟朝物也……但能作珂子狀,青紅黃白隨色,而不克自必也;
B類:臺灣琉璃,由西方玻璃藝術演化而來。工藝脫胎於[patedeverre],起源為古埃及“費昂斯”工藝。《中國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結果表明:“費昂斯”中二氧化矽的比例92%99%,與中國周朝時的琉璃差異明顯。但由於二者形態近似,有人稱其為西洋琉璃;
C類:水琉璃,現今常見的仿製琉璃,以不飽和樹脂材料製成,其特點是重量輕,敲之沒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變、混濁,無收藏價值,不過價格奇低;
製作工藝:古法琉璃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火裡來、水裡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製作,相當費時,有的光製作過程就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製作。當中的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更關鍵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銀製品,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數十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
由於琉璃特殊的工藝和複雜的製作過程,琉璃的光澤度是天生就沒有玻璃、水晶那麼明亮。不過,可能也正是因為這點,註定了琉璃要承載厚重的文化,變成一種文化產品。
琉璃中的氣泡是在琉璃原料煅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每個作品都有。在愛好琉璃的人眼裡,琉璃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且是有生命的,這些氣泡似乎正說明了琉璃在呼吸。而且這些氣泡也正使得琉璃更具表現力,在燈光的照射下能發出炫目的光彩。
琉璃的硬度比較強,相當於軟玉的強度。但也比較脆,不能用力拍打或碰撞。
中國琉璃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記載,據考證,尤其關於“西施淚”的傳說,其起源約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踐三年),據中國通史,這個年代應該是公元前493年。唐朝韋應物《詠琉璃》中描寫“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就傳達出琉璃燦爛奪目的誘人風采。
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價格低的“水琉璃”製品,事實上,這是一種“仿琉璃”製品,並非真正的琉璃,只是因為商家的刻意所為與消費者的誤解,才會有“水琉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習慣中,“水貨”意為“造假”或“仿製”,故水琉璃的真實含意是“假琉璃”。水琉璃是以透明樹脂膠加顏料澆製而成的樹脂製品,其特點是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工藝簡單、易於批次生產,與琉璃的區別主要在:
樹脂折射率低而致產品的質感不同,水琉璃缺乏鉛水晶玻璃的晶瑩感。
重量區別,水琉璃的重量約為琉璃的30%。
水琉璃易老化,顏色不穩定。
“水琉璃”的識別特徵:
“水琉璃”的材質是樹脂、水晶膠等化工原料,類同於透明塑膠,其特點是:
A、色澤:明顯的化工色素,同塑膠製品。
B、密度:等同於塑膠,遠遠輕於真正的琉璃,商家常將水琉璃與大量的金屬附件組合在一起,以其在重量上造成混淆,更有一些不良商家為矇騙消費者,常在水琉璃製品底部,暗藏鉛塊等重物,以造成“真琉璃”的假象,消費者只需仔細辨別即可識破。
C、聲音:與塑膠製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