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天南貢品”的海南椰雕,歷史上曾長驅直入皇城宮牆,承載無數榮耀。
藝人們守著時光的寂寞,隱去了浮燥,褪卻了雜念,揮刀如筆,精雕細刻,賦予這平凡的果核以高貴的藝術生命,並流傳千古。
海南種植椰子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代《南越筆玩》中記載,“瓊州多椰,昔在漢成帝時椰子席,見重於世”。可見,漢代時海南椰子已晉身為朝廷貢品。
宋代隨著商貿興起,大量椰子跨海輸往中原大陸。至明代,海南椰子種植更是遍及島東沿海。在對椰子的認知和喜愛日漸濃重的時候,椰雕作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符號與載體,開始光華四射。
最初利用椰殼的,應是海南島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會製陶器和獨木舟,但相比複雜的製陶技術,荒野裡隨手可得的椰殼耐酸耐鹼,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簡單而隨性。
1963年,中國社科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寫的《黎族研究資料選輯》第二輯裡,描述了椰殼出現在黎族人的日常生活:“用裝有木柄的椰子殼造成的杓……從鍋或飯甕裡把粥裝進飯碗……”“汲水的碗也有用椰子殼和瓢簞的……”
但是椰雕雛型的出現,後人目前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載:“椰子樹,亦類海棕,結實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殼,固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
當時民間有傳說,椰殼有“有毒即裂”的特點,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粵東筆記》也載,唐代大臣李德裕貶居崖州時,曾將椰殼鋸製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清兩代時,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有“天南貢品”之譽。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
清宮飲用乳茶,需配以品質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當時,廣東就進貢了用椰殼做的乳茶碗,碗外壁為椰子殼,藝匠在薄薄的椰殼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紋飾,內壁嵌銀裡。
椰子銀裡碗古樸而輕巧,是清宮中為數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飲乳茶時它也是首選的飲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書中,也多次出現“椰雕墨盒”。
《中國藝術品鑑賞百科》中,把椰雕歸為果核雕刻雜項。書中認為,椰殼雕工藝最初只做成簡單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後經文人雅士的題詩賦詞,逐漸使椰殼雕藝術向完美的境地轉變,但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宮進奉,特別是雍正時期,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時光流逝,昔日的“天南貢品”已從“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入尋常百姓家。據海口市檔案館提供的1963年《海口市手工業出口情況調查報告》,在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還在越南河內的國際物產特覽會上榮獲一等獎。
當時,椰雕生產的藝人有百餘人,年產量高達兩萬多件,其中一萬多件出口外銷。那時候,應是海南椰雕的旺盛時期。
抗戰爆發後,戰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藝人流離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銷一度中斷。
至1950年海南解放時,存活下來的椰雕藝人僅剩十餘人。海南椰雕,無奈地走過了歷史上最暗淡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海南椰雕開始恢復生機。1955年,海南地區第一家椰雕工藝廠———海南特別手工藝廠成立,它就是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的前身。隨著市場需求擴大,椰雕產品開始進入了批次生產。
同時,一些有椰雕手藝的藝人也開始創辦個體椰雕廠,逐漸形成了以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文昌市工藝廠為主的椰雕工企業群體。
海南椰雕先後參加蘇聯、捷克、波蘭、錫蘭、印尼、日本等國際特產特覽會的展出,深得好評,還獲得民主德國頒發的一枚紀念章。1978年,文昌縣工藝廠製作的《鯉魚吐珠》檯燈參加全國美術工藝品展覽會,曾獲廣東優質“四新”產品獎。
1987年,椰棕雕四件套參加全國第20屆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交易會,獲優秀旅遊紀念品一等獎……
隨著海南旅遊業風生水起,椰雕也開始由高檔精品向中低檔旅遊工藝品轉型,逐漸廣為人知。
時至今日,海南椰雕工藝品種類已由傳統的300多個拓展到了上千個,僅僅利用椰殼製作工藝品一項,年產值就達數千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的椰雕工藝品廠,多以配件訂單加工居多,主要分佈在島內東部和北部地區,其中文昌東郊鎮就有十來家配件加工基地。
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富道村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少時趕上了椰雕發展的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