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六章 麵塑(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 麵塑(4) (2 / 2)

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傳統工藝美術品。

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標誌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複合性內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

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徵的話,那麼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性之魂,家族之根。

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週,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山西寒食節之本質內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

中國民間廣泛製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麵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春燕凌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於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麵糰、籍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

特別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水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這些麵塑精巧別緻,方不盈寸。

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著重誇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

飛禽類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小鳥,則誇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誇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擬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所塑人物造型都大於動植物,有各種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植物類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

蒸出後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豔、對比鮮明,極合理地適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係,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掛於室內牆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

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餘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

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

到孩子週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

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

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中國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麵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複雜。

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讚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

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豔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複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傳統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麵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麵粉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

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制面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麵、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製,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面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模”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

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