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爾多斯,各個旗縣的頭飾式樣也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還有的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有的華麗,有的簡潔。
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一般家庭女子成親的頭飾,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小,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
而富家女子出嫁時佩戴的頭飾可重達十餘斤,價值上萬銀元。這種貴重的頭飾,要以上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
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髮上垂掛著的辮套髮飾,用布和棉絮縫製而成,上面刺繡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
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松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
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面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松石珠。
後小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松石珠,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面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噹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面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每側多達四個。
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戴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面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簷帽。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
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小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2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線,然後把面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松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
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松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只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
大漠深處的和碩特部落婦女頭飾較為素雅,由一對黑色髮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髮套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製而成,上下兩端刺繡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髮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髮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襬處露出20厘米長的髮套裝飾邊。
然後把髮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戴帽子或不戴帽子。冬天有旱獺尖頂立簷帽,春秋有圓帽。
土爾扈特婦女頭飾更為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髮套中,髮套上口嵌3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簷正面為“火”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則梳獨辮式。
蒙古族中的***是一個大約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小3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3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松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製的髮套中,垂於腦後,一對髮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髮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髮辮後面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其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髮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面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髮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髮箍上面戴立簷帽,帽頂部有吉祥結。
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松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線流穗,額箍後面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松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添了頭飾的絢麗。
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徵,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3個鏤空小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採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繞,層次分明。
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紋,每側垂4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範。
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只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
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松石,佩戴時先將頭帶從前額繫於腦後,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一個名為“雪漠玲瓏─喜馬拉雅和蒙古珍品”的展覽,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展期至二○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展覽精選承訓堂、夢蝶軒藏十七世紀至二十一世紀逾一百五十件(套)喜馬拉雅山和蒙古族地區的服裝、首飾,以及宗教器具珍品。展覽中的一對“銀嵌珊瑚圖海”,樸素淡雅,氣質非凡,筆者尤其鍾愛。
銀嵌珊瑚圖海,是蒙古族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產物。用銀鑲嵌珊瑚(Coral)的垂飾,對蒙古族人有特殊意義。蒙古族人受印度教影響,對生活、生命和宗教信仰的熱忱,反映在首飾的製作上,所用物料都很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