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4) (2 / 2)

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

金翼善冠由前屋、後山和翅三部分構成,分別運用518根、334根、70餘根直徑0.2mm的金絲編織而成。金冠整體輕盈通透,金絲編織的均勻得體,無明顯結頭,兩條金龍由金花絲堆壘而成,附著於後山上,生動威武,焊接處無不牢處和迷藥處,體現出了當時製作者高深的焊接技術。?其複製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覽室裡。

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位皇后的鳳冠,不僅是花絲鑲嵌少見的珍品,也是花絲鑲嵌的大件器物了。兩個后妃所戴金簪,其簪頂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包括花卉、蝴蝶、飛鳥、龍鳳、幾何圖案、吉祥圖案、文字等。

定陵共出土五百餘件首飾及金銀製品,品種有簪、冠、帶飾、扣飾、各種器物等。其製作工藝大致有∶花絲工藝〔用金絲組成花紋焊在飾物上〕、鏨花工藝〔用鏨線在器上雕出花紋〕、鑲嵌和“制胎“(用專用工具將金銀片材打製成各種形狀等工藝。

這些器物很少單用一種工藝製作,往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工藝,其中的一種或用作陪襯,或用作點綴,以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從手法上說,這些首飾很少採用某一單獨工藝製作,往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藝,其中某一種工藝或陪襯。

1772年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檳夫婦墓中,發掘出一對明朝銀作局製造的金鳳釵,鳳高10.5厘米,釵腳高12.5厘米,重2兩2錢。金鳳釵都是用粗細不等的金錢、金片纏繞。

金鳳的腳趾有力抓住的一朵雲彩,也是用粗細不等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從雲彩中伸出的釵足,造型生動,技法纖細秀麗,顯示了明初金銀工藝的水平。

康熙年間,宮廷養心殿成立了造辦處,造辦處為清宮內務府所屬,是負責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造辦處”屬有“銀作”。內分化銀、鍊金、累絲、鏨花等十個工種,數百人,專制金銀首飾、器皿等。

出色的品種有黃金編鐘,其上鏨滿浮雕雲龍紋和“黃鐘”、“律品”等名目;七級金塔由金絲累制鑲嵌紅、藍、綠各色寶石,刻有細密花紋,絢麗勝過錦繡。另有金冠等,以黃金抽絲累編珠寶結合製成。

為皇族服務的造辦處集中了全國技藝卓絕的工匠們,加上各地官府進貢上來的金屬珍品,承接了明朝優秀技藝的花絲鑲嵌進一步得到繁榮。

清朝的統治階級尊崇藏傳佛教,器物的取型題材較之明朝更為寬泛,宗教色彩也明顯濃厚,以乾隆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金甌永固杯最具代表性。

清代時期,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

其中實鑲和攢作是行業的主要部分,有獨立產品和完整的生產過程,其餘行業均屬加工型別,但是協作關係非常密切。清代宮廷裡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

如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藝術形式是創新的,工藝製作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金銀工藝和玉雕工藝也相互結合,運用自如。至此,中國的金銀工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金銀外流,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很多貴重工藝晶被掠奪出國。金銀工藝因而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使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

辛亥革命以後,宮廷藝術流向民間。民間的金銀店鋪很多,當時的店鋪工藝可分為以下幾種工藝:花絲、實鑲、鏨花、燒藍、點翠、制胎蒙鑲等工藝。

北京前門一帶是“首飾樓”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後廠的形式,當時首飾發展很快,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中的頂尖人物,如人稱“花絲王”張聚伍、藝人於海、趙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懷絕技。

因軍閥混戰、日本侵略、中國內戰等,導致社會動盪,市場蕭條,人民流離失所。花絲首飾藝人失業、改行,掙扎在貧困中。著名的“花絲王”張聚伍就餓死在回鄉途中,花絲首飾陷入絕境。

花絲鑲嵌行業於1956年實現了合作化,老北京的花絲鑲嵌藝人多出在通州,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散落於民間的身懷絕技的“細金藝人“重新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北京市花絲生產合作社“、“北京市鑲嵌生產合作社“等工藝企業。

1958年二社改組合並,在通州孔廟遺址上正式建立亞洲最大的首飾廠“北京花絲鑲嵌廠“,成為我國製作花絲鑲嵌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專門生產傳統花絲工藝品並擔負著北京地區首飾出口任務的。

1960年成立了北京工藝美術工廠(內設一個花絲車間。1971年又成立了北京首飾廠。上世紀50年代經國家批准複製定陵出土的皇冠、鳳冠,由北京花絲鑲嵌廠研究室薄世友等主持製作,工藝精細度和模擬度都獲得文物、考古專家好評,仿製作品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1985年,北京首飾廠以北京故宮太和殿內皇帝寶座、臺基、屏風等為原型製作了銀花絲鑲嵌的《金鑾殿》工藝美術品。

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鍊、耳墜、胸針、吊墜、袖釦、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品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小掛屏、花瓶、爐、燻、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小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菸灰缸、粉盒、糖罐、藥盒、燈臺、酒具、蓋碗、牙籤盒、小刀等。

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儲存著用金絲、銀絲編制起來的“天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天工,給人一種別緻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中國人叫“花絲鑲嵌”,外國人稱“掐絲琺琅”。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裡,珍藏著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著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杆柱,精緻、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其中“鳳鳴鐘”是以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鐘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託太陽,一隻金鳳凌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採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髮絲的黃金、白金編制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著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採用22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小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

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綵帶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綵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

“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