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4) (1 / 2)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位於無錫市城西惠山古鎮中,在惠山周圍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層1米以下有一層40—100厘米厚的棕黑色的粘土,這就是用來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稱惠山黑土。

這種黑泥細度極細,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數是其它泥土的2倍,達到8.2。質地細膩潔淨,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幹而不裂,自然乾燥後不用燒焙就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無錫能出“手捏戲文”這樣的“細貨”,就與具備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關,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惠山古鎮是惠山泥人得天獨厚的生存空間,天時、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

古鎮有園林之勝,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著名的山麓園林“寄暢園”等名勝古蹟。

二有廟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廟宇數十處。三是祠堂成群,各種名臣祠、宗祠、鄉賢祠、禪祠108處。

四有書院之多,尚德書院、二泉書院、紫書院等近十處。而且象惠山廟會這樣的文化活動非常頻繁而豐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費市場,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1954年,在惠山一帶出土的一批漢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和合二仙”、“猜拳子”。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它的原始藝術生命了。但由於泥人不易儲存,容易風化,幾百年的實物現在尚存,幾千年的就沒見到了。

根據老藝人王士泉的家譜記載,惠山泥人的發展歷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古今圖書整合》(歲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記武進縣元旦風俗:“買泥人,鬼臉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臉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兒童爭購笑午”。

這段記載中說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無錫),虞山人(常熟)專門塑泥人,而且說“多造之”,是指已成為產地。

並且無錫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遠在幾十公里外的武進縣都有無錫泥人出售,而且品種也不少,不僅有各類人物,還有臉譜、面具等,“工且肖”,說明泥人在當時已達到相當的藝術水準。

明代紹興人,文學家張岱,號陶庵,在他的《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條記載:“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錫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盅、泥人等貨”,可見當時的泥人已成為商品進入商鋪。

但作者在描寫這個精雅的店鋪時,把泥人放在末位,不知是泥人在這個店裡的位子不顯眼,還是因為泥人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從重要的生活用具酒、罐、爐、盆排起,再捱到玩的泥人為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說明明代末期泥人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了。

到了清代,有關惠山泥人的記載和描寫就很多了。據徐柯《清稗類鈔》卷四十五《工藝錄、泥人條》記載:“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工作精妙,技藝萬端,至此命作泥人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御之,大稱賞,賜錦甚豐。期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

可見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業中一位出類拔萃的專業藝人。從這裡也使我們瞭解到,無錫泥人在乾隆年間,技藝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當時的無錫人周鎬在他的《詠惠山泥美人》詩中呤道:“款款纖腰掌上珍,琅珏為骨水為神……”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50壽慶時,無錫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製了一套精製的“八仙上壽”大型手捏泥人進貢朝賀,惠山泥人再次傳入宮庭。

宣統二年(1910年),由胡萬成大房店鋪選送的泥人產品,在“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在該會的報告書(民國廿五版)中說:“陳列手工業中有泥人,多數制其貧賤富貴之像,精神體態,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視近視,宛若生人”。由此可見,當時惠山泥人較高的藝術造詣和日盛的名聲。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來,受到了許多名家吟誦,稱頌之詞豐富多彩。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條載:“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錫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盅、泥人等貨”當時泥人已作為商品進入商鋪。

清代杜漢階(1686年—1749年)的《梁溪竹枝詞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嬋娟,引得遊人絕愛憐。常把桃花塢(惠山第二塢)中土,換來仕女幾多錢。”的詩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遊人“絕愛憐”。

清徐珂《清稗類秒.工藝錄》“制泥人條”記述: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工作精妙,技藝萬端。至此,命作泥人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御時,大稱賞,賜金甚豐,其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可見清中期泥人已有許多店鋪,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稱賞”,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賞,擄走了泥人。

無錫詩人秦琦(1766年—1821年)所作《惠山竹枝詞一百首》中有“泥孩工緻勝蘇州,眉目都從好筆勾。”詞句;同時代的周鎬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爾前身是阿嬌、琅珏為骨水為神。”的美句讚賞。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內軍閥混戰,日軍侵華,惠山遭日寇狂轟濫炸,泥人作坊接二連三倒閉,80%的從業人員和藝人紛紛失業和流亡,市場幾乎全部喪失。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惠山泥人藝術的學術研究工作也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2004年由沈大授編撰的《惠山泥韻》出版發行。

2011年12月,展陳面積達到一萬四千萬米,標誌著中國泥人最高殿堂的“中國泥人博物館”正式落成開放,給惠山泥人乃至中國各地域泥人有了一個展示、交流、宣傳的平臺。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位於無錫市城西惠山古鎮中,地處北緯31°34′,東經120°16′,西址惠山,東臨舊城,北靠京杭大運河,南望太湖。

造型新穎,構思巧妙,人文內涵,工藝精妙,惠山黑泥,輪廓清楚,色彩調和,開相傳神,光亮潔淨,裝鑾典雅,細膩雅緻,富有濃郁的江南地方韻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