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考古發掘的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錫塊和外鍍有厚厚錫層的虎面銅盔,表明了錫的特殊物理效能已經被發現並受到重視。
先秦時期?錫業更為發達,並專設了機構管理。
唐代?考古發掘出陝西法門寺唐代的佛教徒使用的錫仗,上面錯金銀工藝十分精美,應該是皇帝下旨的一件特別製作的佛教用品。
宋代?社會開始普遍使用錫器,錫器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製錫器成了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亦成為市井之中的熱門行當。
明代?受紫砂及瓷器製作工藝的啟發,觀賞性極強,適合把玩的仿紫砂和仿瓷器的錫器應運而生,出現了以把玩為目的的文人錫器,也使錫器躋身於珍品雅玩之列。這一時期,錫壺製作名家輩出。
明代宣德年間?江蘇蘇州人朱端以錫製品造型奇古,人稱“朱家鼻”。
明代萬曆年間?江蘇蘇州人趙良璧制錫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仿時大彬的紫砂樣式,開一代新風,同時也成為錫仿紫砂和文人大斧,惜其作品已無流傳。
江蘇蘇州人歸復初,繼趙良璧之後,將仿紫砂錫壺推到最頂峰;浙江嘉興人黃(王)元吉所造各式茶具都極其精巧。
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錫注以王元吉為上,歸懋德次之。。。而一罐一注,價五、六金。。。直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則是其品地也”。浙江嘉興人黃裳精於設計,制器“模範百出”。
清代?文人錫器仍舊備受士紳階層的青睞,湧現出許多具有很高藝術修養的錫器大師和錫作高手。
清康熙年間?浙江嘉興人沈存周以制錫壺名於世,沈朗亭亦以善制錫壺名世,故宮藏其桃式倒流錫壺一件。
清乾隆年間?蘇州王東文,清乾隆時吳縣(今蘇州)人。在西施緣起、乾隆最愛的蘇州古鎮木瀆開銅錫作坊,擅制手爐,為蘇州制錫名家。乾隆年間,蘇州的銅、錫、鐵器等治業工匠多來知無錫。在各製作工坊間以王東文銅錫最有名。晚清以來,仿冒王東文銅錫名號的店鋪在蘇錫常甚至整個蘇南地區從未中斷過。
清嘉慶道光年間?江蘇揚州人盧葵生錫壺與漆器結合更是他的創造。
清嘉慶道光年間?浙江紹興人朱石梅首創砂胎錫壺,錫求上佳,工求精絕。
清道光咸豐年間?王善才、劉仁山、朱貞士等制錫器名手所制錫器也極為精工。
箇舊曾是全世界的“錫老大”,落寞的礦業城市自己孕育了新希望,錫工藝在龐大的金屬貿易衰落後,顯示著永恆的生命力。賴慶國也讓人看到一個手工藝人的理想狀態,在他親自打造的世外桃源裡,錫產業和品牌化,也能傳承傳統工藝。手藝人和企業家,在他的道路上並行不悖。
錫是金屬中的術士,總帶著神秘色彩,古人常在井底放錫塊來淨化水質,日本宮廷最好的御酒都用錫器盛裝,據說會更醇厚清冽。
1745年,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哥德堡號船觸礁沉沒後,在230多年後的1984年打撈出海,船上370噸茶葉沉沒海底,尚有1000餘公斤茶葉由於錫罐封裝嚴密未受水浸變質。
在雲南紅河箇舊——昔日的錫都,曾有超過10萬人在此從事礦業相關的工作,期北山礦區的職工宿舍、家屬樓、學校、電影院,車來車往,儼然一座礦業之城。
但2008年箇舊被國家列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下崗,現在礦區街道上很難見到行人,只剩一片凋零。
而箇舊那條“錫行街”,因滿街的錫匠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長的一條小街上,集中了錫制工藝品作坊40多家,他們做邊賣,從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風箱、敲打錫箔、叫賣議價的聲音——這些景象早已是舊時期的一個傳說。
在一片暮色沉沉的大背景中,賴慶國的錫文化創意產業園顯得生機勃勃,除了工人的廠房車間,還有錫器藏品和作品展廳、學徒學藝的習藝坊、非遺手造作坊,以及一個鄉村教堂。
喝茶會友有茶室,懷舊有小亭,他甚至弄來了一整節舊火車車廂,加上荷塘、竹林和幾隻錦雞、孔雀到處都有濃濃的個人理想的痕跡。
作為錫工業界唯一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近幾年最大的成就是讓錫在小範圍內從舊工業時代的沒落中過渡到新的文化產業形態。錫的保鮮能力也體現在自身的命運上。
一身中式服裝、光頭、大鬍子外加一根菸鬥,斜身坐在陽光斑駁微風習習的樹下,一杯茶擺在從村裡淘來到木頭板凳上,賴慶國的形象跟他的企業和事業一樣,都被好好地經營,運轉良好如日中天。
“花了三年時間打造這個園子和平臺,從今年開始,要認認真真做創作,雖然社會應酬仍需要佔據一些時間,但條件好多了,就怕年紀大了,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或意識到了卻沒條件做。我今年51歲,在這個行當中,還算年輕。”一門手藝的傳承、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依賴於這樣新決心和新計劃在手藝人心中生長出來並得到很好的堅持。賴慶國十幾歲開始跟著傳統錫匠師傅學藝,五十歲仍然可以有新的計劃和開始。
廠房的一角,有兩個磚砌的灶臺,點上火,鐵鍋裡放入錫塊,溫度達到231攝氏度錫便會融化成“錫湯”,舀一瓢緩緩注入模具,很快就能冷卻成型,再拿來敲打錘鍊,延展性也極好,錫是好脾氣的金屬,閃亮而柔和。
錫罐從古至今是被公認的儲存茶葉的最佳器皿,密封性好,又無異味,也是賴慶國最暢銷的產品。
透過模具將液態錫塑造成型才是第一步,要做一個稱得上“精良”的茶葉罐,細算起來工序有四五十道,下料、成型、焊接、拋光、磨光、配蓋有些細節反反覆覆要許多次,尤其最後一道配蓋,茶葉蓋蓋上去,呈緩緩下落狀,再開啟也需要緩緩拔氣,只有這樣才能有良好的密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