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儺戲面具被賦予了複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卻不失為藝術百花園的珍品。
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
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
同時,各種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
剽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儺戲面具的各種藝術造型、質料選擇、色彩運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也正因為如此,儺戲面具於是更加表現得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下面對地戲、儺堂戲、變人戲這麼三種典型儺戲及其面具分別作一概略介紹並略加論述。
《中國儺戲面具藝術》收錄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貴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所藏的經典儺戲面具文物圖片共計200餘幅,從藝術的角度上,詮釋了儺戲文化及儺面具的文化內涵、流派分類、工藝流程、傳統經典劇目故事等,是一本運用通俗簡潔的文字和精選代表性的儺面影象來講述中國儺戲及其儺面藝術特徵和文化內涵的畫冊出版物。
讓讀者在簡潔的文字和精美的儺面影象中瞭解中國儺戲文化和領略儺面藝術的神奇魅力和這些寫館藏文物的獨特價值。
儺面具是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儺儀、儺舞、儺戲。
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均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後敷彩上漆,表現出粗獷樸拙、莊典華麗。
儺面具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一種,在日本稱為能面。
湘東儺面具、瀘溪儺面具繼承了宋代儺面雕刻技藝。
2006年5月萍鄉湘東儺面具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作品440尊儺面具的創作人賴明德處士,即專案說明中的“祖傳三代,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的繼承人,該440尊儺面具之後被萍鄉市安源影視城收藏。
儺面具申遺成功後,當地政府對儺面具進行了開發和保護,彭國龍入選儺文化傳承人保護基地首批儺面雕刻傳承人、省級非物質遺產專案萍鄉湘東儺面具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德江儺面具入選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王國華。
2008年,瀘溪儺面具入選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梁鐵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承人“。
儺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儺面具的藝術風格,雖渾厚、粗獷,但民間工匠製作時憑著傳統的雕刻技藝,簡潔明快的刀法、柔美流暢的線條,雕刻。
儺文化,分為儺三寶,儺廟、儺舞、儺面具。儺面具在儺事活動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儺面具雕刻更富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