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2) (2 / 2)

無錫近百年來工商業發達,上個世紀初,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還不在上海,而在蘇錫常一帶,各地商賈雲集,交易場所就在無錫的北塘沿河。

吳橋附近運河對面,有一條五里河塘可直達惠山寶善橋,商販在生意之餘,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遊休閒,和客戶聯絡感情。這無疑給惠山泥人的銷售帶來了商機,一些高檔的禮品,手捏戲文也就由這些富豪帶往各地,以饋贈親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帶回家後襬設欣賞。

據說在顧客中有時還有來購買蠶絲的外國商人。

自明、清以來,無錫地區的名門望族,為了炫耀家族門第,都喜歡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門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彙集了百餘座各具風格大小不同的祠堂,直街兩側更是鱗次櫛比,幾乎一家挨著一家都是祠堂。

泥人店就開在祠堂的大門口,前門為店,後屋則做作坊。每年春秋農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時惠山人頭儕儕,摩肩接踵,各姓家屬子孫,男女老幼都湧向惠山,加上春秋時節來山中祭掃墳墓的平民百姓,給惠山鎮平添無限熱鬧,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護子孫後代輩輩平安,代代興旺發達。祭祀結束,各家不免順帶些山貨、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廟會在蘇南地區首屈一指,每年農曆三月惠山香汛,盛極一時,尤其是三月十五,大老爺殿的張巡老爺誕辰,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黃飛虎壽誕,盛行迎神賽會(又稱老八謝廟會)。

縣郊各鄉的拜香會,遙遙數十里,擠擠擁擁塞滿五里街、大德橋,所謂“三步一拜木魚敲,拜香拜到大德橋。”

精壯的漢子掮旗打傘,抬著神橋,赤膊上陣,威風凜凜。戲文、樂隊、手執兵器的“太監”、“四開掄、八馬吹”,爭奇鬥勝,令人咋舌。

這一天無錫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萬人空巷,浩浩蕩蕩,夾道爭看。年老的婦女坐船曲曲彎彎、晃晃悠悠,從北門惠山浜進入惠山燒香浜、寶善橋,龍頭河上停滿了香船。

這種觀瞻和參與的熱潮,不但梁溪古城的民眾蜂擁而至,而且滬寧鐵路沿線的上海、蘇州、常州和鄰近的江陰、沙州、宜興等地的香客、商人也紛至沓來。

香會和香汛又形成了惠山大規模的節場活動,惠山節場期間成為全縣大規模文藝演出的地方,四鄉土特產均有出售,攤販雲集,民間雜藝異彩紛呈。

有草臺班戲、雜技、唱灘簧、小熱昏等,五里街一帶擺滿了小吃、什貨、水果攤子。

而最讓人青睞的還是惠山有名的土產:有五里香粳、觀墩蠶豆、茅蓬鮮菌、胡園果品、惠泉黃酒、山門口酥餅、雙河大籃、蓉湖乳腐,而名聞環球的惠山泥人當推其最受歡迎的。

這種中國式的“狂歡節”給惠山泥人帶來了多層次的、持續不斷的市場需求。並起到了不用花錢的廣告宣傳效果,成為惠山泥人精益求精、藝人輩出的催化劑,它們和惠山泥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了。

民國時期的戲劇家周貽白(1900—1977)描繪惠山泥人“世界原同傀儡場,女媧摶土群洪荒”

無錫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古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處中國大運河之畔的無錫惠山泥人,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中,記有泥人在店鋪中出售的情況。

清乾隆南巡時,惠山名藝人王春林製作泥孩數盤進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稱讚(見《清稗類鈔》)。由此可見,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當高的技藝水平,並且名重一時。

據說,惠山泥人全盛時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藝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陳杏芳、王錫康等30多人。

每年入秋以後,有六七百條貨船、幾千人次自蘇北來惠山採購泥人,部分高檔泥人則隨著前來無錫經營蠶絲、米麵的各地商賈作為禮品運往遠方。

無錫惠山泥人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是江南水鄉歷史名城無錫人民淳風之美的藝術結晶。

它叫做“惠山泥人”,不叫“無錫泥人”,是從惠山腳下而起,由人細心揉搓雕塑,無需燒鑄,是自然風乾。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質細膩柔軟。

惠山泥人的起源也有很多傳說,雖然充滿了夢幻般的想象和虛構經不起推敲。

無錫惠山泥人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是江南水鄉歷史名城無錫人民淳風之美的藝術結晶。惠山泥人是民間勞動人民創作的,它為美化百姓生活服務,藝術表現率直、強烈而直露。

民間藝人以身邊的泥土來塑造生活中的動物、植物和人物,以增加勞動生活的情趣,寄託理想與希望。所塑造的泥人都著以鮮豔醒目、對比強烈的色彩,人物與動物身上繪有花卉圖案裝飾,生活氣息濃厚。

追求寬厚、親切的風格,非常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惠山泥人藝術在造型藝術的作用上遠遠超越了一般的藝術審美功能,形成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獨特藝術體系和造型規律的語言形式,是具有普遍的社會作用和普及程度的民間藝術形式。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