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桉的同事出差,送了她一套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遐邇聞名、作為無錫三大特產之一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明代作家張岱的《陶庵夢憶》和王思任的《文飯小品》中,都曾記載當時的人遊惠山,要買泥人等玩具,說明到了明代,惠山泥人已經很流行;它最初的產生,一定要遠早於此。
但是,惠山泥人到底是怎樣起源形成的,在相關的文獻典籍中,卻沒有明確的記載。本文想就此作一點探討。
說起惠山泥人,在我們腦中便會浮現“大阿福”的形象。確實,在惠山泥人中,最早產生、最常見的,應該是童子的形象,以前的文獻中稱其為“泥孩兒”。關於惠山泥人中的“泥孩兒”,筆者見到兩條資料。
第一條是秦琦的《惠山竹枝詞一百首》中的一首,詩云:
泥孩工緻勝蘇州,眉目都從好筆勾。郎愛美人能試馬,儂憐稚子獨騎牛。
在很長的時期裡,蘇州木瀆一帶的“泥孩兒”的名聲,要遠盛於無錫惠山。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和金盈之《醉翁談錄》兩書中都說當時的泥孩兒“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宋代詩人許棐有《泥孩兒》詩云:“牧瀆一塊泥,裝塐恣華侈。
所恨肌體微,金珠載不起。雙罩紅紗廚,嬌立瓶花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願如爾。豈知貧家兒,呱呱瘦於鬼。棄臥橋巷間,誰或顧生死!人賤不如泥,三嘆而已矣。”
錢鍾書先生在他的《宋詩選注》一書中選了此詩,並注詩中“牧瀆”一詞為“牛喝水的小河”,有學者指出此注有誤,牧瀆即木瀆,全詩所詠,即為用蘇州木瀆之泥塑成的“泥孩兒”。
一直到清乾隆時期,楊倫在他的《芙蓉湖棹歌》中,還是說“盡叫捏像蘇州好”。而上引《惠山竹枝詞一百首》的作者秦琦是清嘉慶時人,上引詩中說“泥孩工緻勝蘇州”,說明這一時期包括泥孩兒在內的惠山泥人作品,已和蘇州的不相上下,甚至是略勝一籌了。
第二條是清末徐珂所編的《清稗類鈔》一書,其中的“工藝類”有“制泥人”條,中有以惠山泥孩兒向宮中進御的記載:
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工作精妙,技巧萬端。至此,命作泥孩兒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御時,大稱賞,賜金帛甚豐。
以上兩條,不是古代文獻典籍中對惠山泥人的最早記載,但卻可能和惠山泥人的最初起源有關。
說起這“泥孩兒”,南宋金盈之在他的《醉翁談錄》卷四記當時京師七夕風俗說:
京師是日多摶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睺羅,大小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於華侈者。
在兩宋時的很多筆記類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如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條記: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
南宋末年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六“磨喝樂”條在引用了《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後,又說:
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進入內廷者,以金銀為之。謔詞雲:“天上佳期,九衢燈月交輝。摩睺孩兒,鬥巧爭奇。
戴短簷珠子帽,披小縷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斂手相宜。轉晴底工夫不少,引得人愛後如痴。快輸錢,須要撲,不問歸遲。歸來猛醒,爭如我活底孩兒。”
南宋“西湖老人”撰《西湖老人繁勝錄》:
御街撲賣摩侯羅,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牛郎織女,撲賣盈市。
綜合以上記載,可以知道,宋時七夕風俗,京城人家多要去市場去購買泥塑童子——泥孩兒。這些泥孩兒大小不一,精粗不一,自然價格也不一。比較講究的,會加飾男女衣服,“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
這些泥孩兒形象生動,招人喜愛,“嗔眉笑眼,百般地斂手相宜”,引得人如痴如醉,競相購買。這“泥孩兒”是當時“七夕”節的“節物”;在“乞巧”時,要“鋪陳磨喝樂(即‘泥孩兒’)、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
值得注意的是:泥孩兒在宋時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磨喝樂”,在當時的各種文獻中,又寫作磨喝羅、摩合羅、魔合羅、磨合樂、摩孩羅、摩睺羅、摩侯羅等。上引《東京夢華錄》中曾專門就此說明道:“‘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明確地指出它和佛教有著某種關聯。
但作為宋時泥塑童子的“磨喝樂”,和佛教的淵源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學界卻又有很多的討論和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認為,摩睺羅為佛教神名,又稱摩睺羅伽,梵文Mahoraga,是天龍八部之一,宋元時期的磨喝樂即由佛教的摩睺羅伽演化而來。
摩睺羅迦原為一蛇首人身形象,因不適於中土,所以逐漸變化,失去固有可怖的形象,而形成一個美妙可愛的兒童形象(傅芸子《宋元時代的“磨喝樂”之一考察》)。
有人認為,摩睺羅可能是佛子羅睺羅之訛稱,佛經中稱羅睺羅是佛祖釋迦牟尼在俗時之子,在佛出家六年後才生,後經修行成佛之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楊琳《化生與摩侯羅的源流》)。
有人認為摩睺羅就是佛教顯教中的大黑天——摩訶歌羅,摩睺羅乃是摩訶歌羅的音轉(劉道廣《中國藝術思想史綱》)。有人則認為宋代七夕的磨喝樂,來源於佛教淨土宗宣傳的化生童子,含義是祈嗣,即“婦女得子之祥”,這是淨土信仰與中國民眾心態相契合的產物(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中國民間文化——民間俗神信仰》)。
雖然看法各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作為宋時泥塑童子的“磨喝樂”是來源於佛教。那麼,包括“泥孩兒”在內的無錫惠山泥人是否又是起源於宋時的“磨喝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