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943億港元的天價成交,重新整理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這是繼2012年香港蘇富比經過34口叫價,以2.0786億港元成交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之後,再一次重新整理汝窯瓷器在高階拍賣市場會的紀錄。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燹之亂,汝窯被毀,配方工藝失傳近千年。明清兩代都曾努力仿製,但均未成功。
清康雍乾三朝是中國瓷器燒造的又一座高峰,但唯獨仿製汝瓷失敗,當時匠人中有“造天青釉難,難於上青天”的慨嘆,詩人也發出“人巧久絕天難留,窯空煙冷其奈何”的嘆息。
說話間,王君子從屋內拿出幾件汝瓷介紹道:“這是蓮花溫碗,在宋朝用於溫酒。這是盞託,古時宮廷和官宦之家喝羹湯用的。”記者以手撫之,感覺這些器具表面十分光滑溫潤。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君子主要生產汝瓷造型擺件,如弦紋尊、蓮花碗、水仙盤、玉壺春、裹足洗等,一般出口到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還有不少外國人慕名前來求購。
改革開放40年來,汝瓷燒製技術經歷了煤燒窯到氣(液化氣)燒窯的變革。“原來用匣缽燒製,現在改為氣燒後,直接放到碳化矽板上燒製,不僅環保,而且燃燒率高,燒成率也提高了十幾倍。”
王君子說,這種燒製方式能自動控制加熱,使燃燒更充分,更便於掌握汝瓷的生物曲線;製作工藝方面,原來是手工揉泥、煉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煉泥機,大大提升了燒造效率。
王君子從小就喜歡瓷器,他從1986年開始收藏和研究瓷器,1997年正式燒製汝瓷。王君子說,他祖上燒仿宋汝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為試驗汝瓷配方世代努力。王君子是家族汝瓷技藝的第32代傳人,他的3個兒子如今也都在汝瓷燒造行業發展。
為了獲得汝瓷配方,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每次挖掘時,王君子都在場。“每次挖掘後丟棄的廢料,像瑪瑙石、牛骨、長石和髮色的原料,我都存了下來,後來都用上了,這些東西原來很多都是汝瓷的釉料和特殊原料。”
1998年的那次收穫令王君子記憶猶新。“當年發掘汝窯遺址時,為了清理地面附屬物,推土機推倒了村中一棵桐樹,上面粘有很多瓷片,我在樹旁邊發現黃色泥土,感覺可能是釉料,就撿了一部分。
經過淘洗和分類,用放大鏡仔細看,又經過多次試驗,我發現這就是宋代汝窯燒製所用的釉料。”
2013年,王君子正式把這些接近宋代汝瓷的作品燒製了出來,與當時宋代製品對比,發現兩者的化學成分基本上一致!經過專家評定,這些瓷器的釉面跟宋代差別不大,甚至要好過宋代。
如何識別汝瓷中的上品?王君子說出了自己的經驗:從入門來說,上乘的汝瓷“沒有瑕疵,沒有黑點,沒有縮釉,沒有落渣,顏色純正。天青色尤其純正,亮不刺眼,非常含蓄,沒有剝離感,非常溫潤。”
更深層次地講,上品汝瓷可概括為“天青色,瑪瑙釉,看似薄,摸是厚,芝麻釘,釉裹足,體輕巧,內含秀,香灰胎,蟬翼紋,晨星稀,潤如玉”。
由於燒造時間短且燒成難度大,汝窯瓷器在南宋時期已有“近尤難得”之記載,流傳至今的產品數量不足百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
由於長期在窯爐旁坐著修坯,加上對製作汝瓷作品近乎苛責的自我要求,王君子的頸椎和腰椎都累出了毛病,但他毫不後悔。他想在後半生利用自己的汝瓷技藝展示館和傳習所,培養更多汝瓷技藝傳承人和技術人才。
除王君子外,寶豐縣還湧現出王國奇、馬聚魁、王學鋒等一批汝瓷名家和汝瓷燒製技藝傳承人,他們在仿古造型、制胎、配釉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談到汝瓷,汝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地方,這不僅是因為汝窯和汝瓷的得名,更因為它承載了汝瓷興盛、輝煌的歷史。
早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汝州製陶業就已成熟,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煤山、大張、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產。汝州嫻熟的製陶技術為唐宋陶瓷業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史料記載,北宋年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就在汝州,當時汝州轄郟縣、龍興縣(今寶豐縣)、魯山縣、伊陽縣(今汝陽縣)、葉縣、襄縣等地,其周邊燒造青瓷器的窯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
此外,汝州所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和黏土,這些是做汝瓷坯品的原料;同時,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稱,儲量豐富的煤和滿山的樹林、灌木叢,為汝瓷燒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1957年,***總理作出儘快恢復汝瓷的指示時,汝窯已衰落凋敝近千年,懂得燒製訣竅的窯工更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