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章 蠟染(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章 蠟染(1) (3 / 3)

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揹包、提包、揹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

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

在這裡,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

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

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佔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

儘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

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物件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繡、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

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

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

最具說服力的例項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硃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

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裡”、“素衣朱繡”、“載玄載黃”等。

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