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章 蠟染(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章 蠟染(1) (2 / 3)

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緻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製作。

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布料雖然工藝上優於機械,但製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無法被現在的年輕人接受,傳承難度很大。

蠟刀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常被稱為蠟刀。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鋼片組成,一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蠟液。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來選擇不同規格的蠟刀。

苗族婦女蠟繪,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熔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不過看到這染缸和操作的這位奶奶時,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許多。

這雙常年不停翻動染缸中布料的手,已被染料染成藍色,染料已經滲入了她的面板,任你再怎麼清洗也無法完全洗淨。這樣的操作環境與手法,難怪現在愛美的年輕一代都不願意去從事。

隨著苗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傳統手工工藝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現在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過去由於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

苗族婦女服飾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緻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製作。

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布料雖然工藝上優於機械,但製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無法被現在的年輕人接受,傳承難度很大。

苗族婦女蠟繪,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熔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不過看到這染缸和操作的這位奶奶時,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許多。

這雙常年不停翻動染缸中布料的手,已被染料染成藍色,染料已經滲入了她的面板,任你再怎麼清洗也無法完全洗淨。

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

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

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複色染;複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

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

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儲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

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丹寨縣、安順市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

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