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八章 草木染(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八章 草木染(5) (2 / 3)

冬去春來,馬毓秀和她的“天染工坊”已開課9年。臺北的上班族,各地的中小學教員,用藍草染色的三峽鎮居民,用柿子染布的新埔鎮居民,都是陳景林與馬毓秀的學生。生活的藝術,藝術著生活,正是馬毓秀用她的草木染傳遞出的生活方式。

就像咖啡染淳樸的褐色正好搭配樸素的棉布;七里香的嫩綠、茜草的緋紅都足以彰顯蠶絲的光澤與華美;而福木鮮麗的黃、咸豐草的橄欖綠、茶葉的暗褐都適合麻布的柔韌舒爽。視覺、觸覺、嗅覺和心理的滿足都能在草木染中獲取。

馬毓秀說,“每當這時,我總是感嘆上天造物的無私與偉大,也能體悟到最親切動人的藝術,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就像馬毓秀在她的草木染書中所說:徜徉在草木染的繽紛色彩裡,跟隨大自然的腳步體會生命的溫度,感受四季流轉的變化,等待下一次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雲,冬天的太陽;等待下一季修枝的枇杷樹皮,等待下一回的澀柿果,等待明年夏季的荷花、蓮蓬、蓮子殼,等待冬天的欖仁落葉、菱角殼……

中國古代將青(即藍色)、赤、黃、白、黑稱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透過復染等方式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綠、紫、粉等色,也稱間色。

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媒染染料之一,又名:破血草、紅根草等,主要有東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種。中國古時稱茹藘、地血,早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是主要的紅色染料。

茜草中含有大量茜素、茜紫素、偽茜紫素等,經加入媒染劑,提取色素,套染等一系列複雜工序後可以得到從淺紅到深紅等不同色調。在出土的大量的絲織品文物中,茜草染色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紅花所染為“真紅”,纖維可以直接吸收顏色,不復雜的染色過程使紅花在紅色染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紅花的紅不同於茜草的紅,茜草為土紅,紅花則為豔紅。

事實上,紅花具有紅黃兩種色素,然而黃色無法作為染料存在,黃色素易溶於水和酸性液體;紅色素會在中性或弱酸性狀態下產生沉澱,色澱沉積於纖維上得到紅色效果。

又名蘇芳、蘇方、蘇枋。蘇木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紅色系染料,蘇木的色素需要進行提取,將蘇木樹幹中心,以明礬為媒染劑,進行色素的提取。

唐朝以來四品大官的官服都染自於蘇木。並且蘇木變化較為多樣,與不同的媒染劑相作用產生的顏色也不盡相同。

如使用二氧化鐵作為媒染劑的話,就會得到偏紫的顏色。使用氧化鉻為媒染劑則可染成黑色,成為蘇木黑。

凡可製取靛青(即靛藍)的植物,均可統稱為“藍”。藍和藍草均為古時叫法,現在統稱為靛藍。李時珍在《草本綱目》中將藍草分為菘、蓼、馬、木、莧五種藍。

藍草的主要染色方法是將藍草浸泡,搗碎,然後加入石灰製作成固體的靛狀,方便搬運、儲存和販售。

又名水梔子、山梔子。梔子的果實是天然的黃色染料,染出的黃色色相鮮豔,在秦漢時期梔子染色就已經極為普遍,在漢代宮中御服都是運用梔子進行染色。

同時梔子染色程式簡易,運用煎煮法就可以提取色素,黃色色素的深淺可以利用酸性液體來控制,如:多新增醋則可以是黃色更加明豔。但由於梔子色素抗日曬較弱,後被其他黃色染料(槐花)所部分取代。

又叫鬱草、鬱金、寶鼎香、黃姜,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薑黃的主要染色部位是其根部,染色方法簡單,透過浸泡就可染色,染出的染色較槐花和梔子而言較為暗沉,但總體而言依舊是鮮亮的色調。

如果使用媒染劑則可以得到不同的顏色,如加入灰汁和鋁鹽媒可以染得檸檬黃色;加入銅鹽媒就可以染得綠黃色;橙黃色是透過加入鐵鹽媒來獲得的。

廣義的槐花指豆科植物的花及花蕾,而染料的槐花主要指槐花的蕊,槐花自身帶有沁人心脾的清香,染出的黃色明亮鮮豔,在宋代深受女子的喜愛。

槐花色素的提取需要媒染劑,一般會選用明礬或青礬。透過煎煮後會顯出紅黃色的湯液,染出色度與梔子相近,且抗日曬程度高於梔子,宋代以後部分取代了梔子染色。

又名臼仔、杍樹、椏臼、瓊仔樹等,屬於大戟科植物。其染色部位為葉片,葉片是傳統的黑色染料,烏臼色素的提取需要媒染劑,將其葉片和鐵化合物進行媒染可以得到灰色色素,透過多次復染可以得到黑色的色相。但染物較為受限,適合棉麻類的織物染色。

又名百蟲倉、百藥煎、棓子,在古代稱之為“無食子”、“櫟五倍子”,五倍子色相是與藍草深染相似的偏藍色的黑色,五倍子的染色同樣需要鐵化合物的媒染,然而不同的鐵化合物會產生不同的色相和色度,與梔子相同,五倍子染色的色素深淺也由酸度控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