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三章 榫卯(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三章 榫卯(3) (1 / 3)

解放榫卯,通常是用熱水泡,然後才能開啟。以前的傢俱部件壞了可以單獨重新做一個裝上,所以有以前有把傢俱送到木匠家裡修的。魚鰾膠(這個其實在其他的答案裡我提到過)另外,用木楔卡位的,如果是通孔,用工具頂出來就可以拆了。如果不是通孔,用車轉在木楔的位置,直接破壞掉木楔。

但因為裝配複雜,精度高、需要一定技術臺階,所以不可能實現平板包裝。至於為什麼會發展到榫卯現在完全不能逆向拆卸,在後面會慢慢展開。

榫卯是傳承,但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結構方式,在不同定位不同結構的前提下,要向成本、時間、易用性等方面妥協。但不會消失,至少我認識多位傢俱設計師都在傳承。

中國的榫卯精緻、並很有成就,但是,榫卯並不是中國特匹有的,談榫卯就有民族主義的自豪感,這其實有些過,木材作為最原始的建築和傢俱材料是全球性的。

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發生,而不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埃及也同樣很早很早出現了榫卯結構,另外座椅其實是途徑西亞傳入中國的,大概在東漢末年,(還是西漢?),這就是最開始的垂足而坐,以前中華大地上都是席地而坐,其實是跪著或側躺著。所以以前的案几只有3040厘米高。參考資料:世界傢俱史-從中世紀到當代(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為什麼要以榫卯連線?木質特性只在縱向上具備強度和韌性,橫向容易折斷,必須保證受力在木質纖維的方向上。比如下圖的直角:

所以說,只要是木質材料的連線,榫卯結構的出現是必然的,任何地域和種族的人都會去思考如何連線他們,榫卯就這樣幾乎同步在這個星球的各個角落裡誕生,這甚至和人類創造語言一樣時必然性的。

新連線材料的出現和更迭。

其實這帶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木頭與木頭之間的連線只能用榫卯呢?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用金屬,最早就銅釘,銅皮包裹,但是古時候銅是貴金屬,一般百姓用不起,而且如果是大部件的連線耗材量也就會非常大。

後來又有了鐵,但是鐵是很容易生鏽的,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鐵釘,和現在不一樣的是,那時候的鐵釘都是靠鐵匠一顆顆錘打出來的,因此大多數的鐵釘柱體都是方的。

主要是還是做榫卯連線之後的固定作用,之前一直木楔或者竹楔,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木楔和木材的材料特性一樣可以和傢俱的熱脹冷縮一起變化。但這個歷史階段輔助材料依舊非常有限,依然是榫卯為主。

建築材料中出現了水泥,金屬材料中出現了鋼筋,預製時代的來臨,幾乎終結了木材在大型建築中的支架作用的統治力。並且更加堅固,更具備抗壓力和承重力,施工流程也更加簡單。

而對於傢俱來說,更多混合金屬以及其他材料的出現也逐漸替代榫卯的功能。比如以前是鐵的連線件,逐漸被合金如鍍銅、鍍鉻,鋅鐵合金等鋼性更強而且不生鏽的金屬替代。機床加工更加能夠保證連線件的精度能夠精確的微米的誤差。

更不用說更多的材料被應用到傢俱中,注塑、玻璃纖維、鋁材等等,這些材料的出現,甚至能讓傢俱一次成型,根本不需要榫卯連線,在這些材料中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而對於另外一些傢俱材料來說,從材質上本身就不適合於榫卯。比如密度板材,抗扭力非常弱,所以都用金屬連線件來替代。

另外高強度的木質膠水的出現替代了很多榫卯結構的功能,比如拼板。我們知道桌子桌面大多數都是幾塊木方拼接的,這本身有倆個原因:

一、大直徑的木料相對稀少而且貴

二、大直徑的木料大面積使用時在防止變形開裂上需要耗費非常大的精力,尤其對於一般桌面厚度都在30毫米左右,很容易變形。

所以一般都是拼接,以前拼接用木楔或開槽互相咬合用動物膠連線閉合縫隙。現在的高強度膠水直接拼接的強度甚至能超過木質材料本身的強度。但是,不可逆。也就是不能拆卸。

我們再回到現代實木傢俱的榫卯結構,甚至有些商家以榫卯結構為營銷噱頭。為什麼?榫卯結構很金貴?很難嗎?

顯然不難,但是問題在於倆方面:

一、無論人工還是機械非常耗費工時,人工來說對於工人的技術要求非常非常高。

二、機械加工的榫卯精度肯定比以前高很多,能精確到0.5毫米的誤差。但是複雜的榫卯都機器要求高,除非是CNC數控加工機床,一般的單軸加工機床要加工複雜的榫卯需要很多工序。而對於國內大多數的傢俱廠家來說CNC太貴了幾十上百萬一臺,成本太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