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3 / 3)

榫卯結構種類豐富,它的連線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結合處的榫頭形狀、大小、恣態的豐富,連線、咬合、交錯,形成了形態之美。

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只願做匠人的工匠恐怕不多見了,藝術家才是更有吸引力的頭銜。有時候,只要在一些細節比如榫卯接合處多動動腦筋,或許一件美妙致極的藝術品就此誕生了。

矢澤金太郎就是個例子,他把簡簡單單的燕尾榫稍加修飾,便做成了更有美感的作品:

榫卯在藝術家的眼裡,充滿了魔力。這魔力來源於他們透過榫卯結構構架起的藝術品對思想的藝術闡釋。

藝術的妙處在於表達,它的方式可以天馬行空,可以奇異個性,可以突出激烈,但當你沉醉於視覺之美之時,別忘了它的奧妙在於表達本身。

表達方式的突破與創新表現了形態之美,這是藝術創作才有的手筆。

還有,而這種藝術手筆和表達的最後,是表達的內容和目的。那裡面藏著更深的藝術內涵。所以不要輕看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

透過榫卯藝術創作,雕塑家傅中望表達了他對於自身、社會、時代的藝術式思考。

他透過榫卯進行著視覺敘事,不斷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他手筆之下的榫卯帶給人們的是多向度的認知,以想像探討背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及人在新的社會形態中的處境。

在一些作品中,不管什麼樣子的兩個部分,透過榫卯都成了“合”。榫卯結構不就是一種“合”(“和”)的哲學和美學體現嗎?

榫卯的兩部分,以各自具有個性的形態結合,雖不同,卻那麼牢固,在矛盾與衝突中共存,如同太極的陰陽魚,交合對立、流轉不息。

榫卯又是紐帶,補足裂縫,“化分為合”。

這種“合”的理念再放大些,投放到建築中去,讓形態的“合”透過榫卯的力量展現,又表達出“和”的思想。

所以,榫卯,讓傅中望痴迷了幾十年,也讓許多現代建築師、家居傢俱設計師們青睞有加,包括志於復興現代中式風格的大師坊,也不得不為其所傾,將榫卯工藝作為自己作品的重要元素與特點之一。

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線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線作用。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俱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線並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充滿智慧的華夏先民們就已經發明瞭榫卯結構,並以此構建家園,從而居木繁衍,開啟了燦爛流長的中華文明。

所以,作為中國木文化起源的榫卯,其歷史遠遠超越了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向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明,更是中華文明與世界交流的最鮮明象徵。

在連綿超過70多個世紀的浩瀚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工匠們經過不斷發展與再次創新,將榫卯工藝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產生了《木經》、《營造法式》等輝煌鉅作。約公元7世紀左右,榫卯技術開始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時至今日還在這些國家的國寶級建築上發揮著核心作用,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建築業、家居業的發展。

此後,榫卯還透過堪稱藝術瑰寶的明清傢俱,流傳向了全世界,使得其在西方高階木質傢俱上得以運用,為世界人居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以榫卯為核心的木藝,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唯一延續領先的領域。

榫卯技術在宋代達到巔峰,一整棟大型宮殿成千上萬的構件,不靠一枚釘就能緊緊扣在一起,實在非常了不起。

每當榫卯構件受到更大的壓力時,就會變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構建築可以經歷多次地震之後依然安然無恙,除了由於木材的延展力強之外,還有一個個的榫卯在挽手維繫著。

榫卯,是古典傢俱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傢俱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迴轉中的經典傢俱款式的複合傳承。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