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2 / 3)

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型別:

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託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俱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線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俱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長短榫是在腿上部鑿出長短不同的兩個榫頭,與面上的卯眼相接,因兩榫頭高低不同,可以使連線更加穩固。

長短榫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夾頭榫、抱肩榫、掛榫都會使用長短榫與面連線。長短榫是面板與線材連線中常見的榫卯結構。

楔釘榫是連線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

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常見於圈椅的扶手、圓形幾面、圓形拖泥等部位。楔釘榫是常見的線材連線結構。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線節點,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臺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製傢俱中十分常見,常見於面板垂直拼接處。

抱肩榫是有束腰結構傢俱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並在斜肩向內鑿出三角形卯眼,相應的牙條亦作45°斜肩,並留出三角形榫頭,兩相扣接,嚴絲合縫。

穿帶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見。將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

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即為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

粽角榫多用於四面平傢俱中,常見於三根方材格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粽子角的格角,每個轉角結合都形成六個45°格角斜線。

在製作時,三根料的榫卯比較集中,為了牢固,一方面開長短榫頭,採用避榫製作,另一方面應考慮用料適當粗碩些,以免影響結構的強度。

夾頭榫是連線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傢俱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開長口,夾住牙條和牙頭,並在上部使用長短榫與案面結合。

傳統榫卯結構技術要求:榫頭厚度小於榫眼寬度,當榫頭厚度大於榫眼寬度時,由於擠壓引起膠液流失從而降低膠合強度,裝配時也容易使榫眼開裂。

&nm,硬材為0.5mm,軟材為1mm。榫頭長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並大於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直角榫頭的厚度:單榫接近於方才厚度的0.40.5,雙榫的總厚度也需接近此數值。榫頭端頭常做倒角處理以方便插入榫眼。

它的起源比漢字還要早。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榫卯技術已經出現在原始先民們居住的木結構的房子中。

傳說春秋時代,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亦稱孔明鎖、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

在中國古代,只要使用木頭,無論是一棟房屋、一扇門窗或是一件傢俱,完全不用金屬釘子,全憑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線合理,面面俱到。

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堪稱天衣無縫。

它廣泛運用於傳統建築中的柱、梁、斗拱等,也應用於傢俱的各個關節。

榫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工匠的手中與腦海中,經過思索與實踐,彩用了各種特性色彩的木材,產生了不同的形態與結構,它們給了物件色澤與形態上的美。

木材的紋理、色澤,給家居帶來了最天然的裝飾,加之原木的本身魅力,美感自然而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