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二章 手工打鐵(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二章 手工打鐵(1) (1 / 3)

藍桉家裡換了一個新的鐵鍋,她的媽媽說,“這次買的鍋跟以前的不一樣。”

藍桉問,“哪裡不一樣?”

媽媽說,“這次的鐵鍋是鐵匠手工打的。”

舊行當三般苦,打鐵、撐船、磨豆腐。過去雖然苦累卻曾經盛極一時的打鐵營生,即將消失。

中國古代冶鐵較早,農耕時代的打鐵行當曾經是鄉村八大匠人之一,在村頭或鎮尾基本上都有鐵匠鋪。

那些打鐵師傅身板好,手藝巧,幹活的姿態也煞是好看,在昏暗的房間駐足觀看,只見師傅們乒乒乓乓用鐵錘敲打一件件精美的鐵器,然後放進冷水裡一激,堅硬無比。

“打鐵還得自身硬”,一點不假,打鐵匠的身子骨都比較好。打鐵是男人的活兒,這是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願打鐵。

打鐵的人還很重視自己產品的信譽,有名的鐵匠師傅還會在產品上留下自己鐵匠鋪的“LOGO”(徽標或商標)。

鐵匠鋪的裝備很簡單:一個烘爐,一隻風箱,一方底氣十足的鐵砧。烘爐的爐膛空間很大,風箱緊貼在烘爐旁,在人力的推拉中發出“呼—啦—呼—啦”的聲音,於是爐堂上的煤火便越燒越旺。

鐵匠鋪一般只有兩三個人:掌鉗的老鐵匠和掄大錘的兩個徒弟,精練而簡約。打鐵的過程又分為“上手”(師傅)和“下手(徒弟)。

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客氣地說,“我給你當下手”,就是指做助手的意思。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

老鐵匠是上手,他就得把握烘爐火候,只要老鐵匠的鐵鉗將火紅的鍛件一夾出,站在鐵砧兩旁的下手——徒弟便在老鐵匠小鐵錘的引導下掄起大錘“趁熱打鐵”。老匠的小鐵錘打哪裡,兩個徒弟的大錘也精準地打在哪裡,於是金光四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業生產和家裡使用的金屬器具,如鋤頭、鐵搭、鐮刀、耙子之類的農具,或家用的鍋鏟、菜刀之類,都是由鐵匠鋪的打鐵師傅完成的。

過去有歌謠曰:“丁當、丁當、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小錘點,大錘夯,撲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

還有一首民間歌謠吟唱道:“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石橋腳下歇,螃蟹把我耳朵夾個缺缺”,這些歌謠充滿了人間溫情,回味無窮。

今年55歲的鄧如林是利川市南坪鄉大田村人,祖傳的打鐵手藝在他這兒已經30餘年。如今,徒弟李崇福也跟著他打鐵10多年了。雖然生意並不景氣,但老鄧一直捨不得丟棄這門手藝。

讓老鄧遺憾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鐵匠鋪已經越來越少了,他們的產品只在偏遠的鄉村有那麼一點點市場。

恩施90後鐵匠:背了這“鍋”,就要傳承老祖宗手藝!

復興傳統鐵藝,只是田歡的開始。他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藝都留下來、傳出去。

暖陽下,林間,一張桌,一壺茶,一個人。

風起,地上積著的枯葉經風一吹,飛揚起來,旋轉、飄舞。喝著自己鍛造的鐵壺泡出來的茶,心緒便隨那茶霧繚繞而上,輕鬆、自在。

這樣的場景,曾經的夢境,已照進田歡的現實。

田歡,自稱鐵娃,利川90后土家青年。家族世代鐵匠,自小耳濡目染,雖唸了大學,卻對打鐵情有獨鍾。

“我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家鄉打了四年鐵的鐵娃覺得,浮世三千,各有所愛,可以心繫一塵物、一園田、一舍山。而他的至愛塵物,便是鐵器。

“叮噹,叮噹!”每天清晨,利川市南坪鄉大田村一處院落裡,風箱拉起,火苗升騰,打鐵聲斷斷續續。這種傳統的鐵匠鋪工作場景,對現代都市人似乎太陌生,但對田歡來說,再平常不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