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了一口氣後讓氣流從細鐵管中噴出。噴出的氣流透過油燈火焰後,把豆大的火焰吹成了一條火舌。時間整整持續了四五分鐘,整整吹燒了上百息,戒指終於從銀變紅。
看到戒指變紅,銀匠顧不得戒指滾燙,拿起鑷子,夾起桌面上一朵朵細小的銀花往戒指上沾,接著放在油燈前開始了新一輪的吹燒。
又是一百次呼吸之間,銀花和戒指彼此牢牢焊接在一起。再經過擦洗和拋光等環節後,一枚小小的銀戒才宣告結束。
定製一套完整的苗銀嫁妝大約要用十幾斤苗銀,一套專屬於自己的銀嫁衣包括頭帽、手鐲、項圈、腳釧等,做一枚小小的戒指尚且如此複雜,這樣一整套苗銀飾品,即使像吳水根這樣的老銀匠每天打製的話,也要耗時近40天。
一年365天,除去春播、秋收等農忙時節,滿打滿算、加班加點地幹,也只能打足8套,淨賺六七萬元——付出和收穫遠不成正比。
苗銀匠人分為流動銀匠和定點銀匠兩種,吳水根屬於定點銀匠,在家承接加工銀飾。這曾經是苗寨最受人尊敬的職業。吳水根做起銀匠才知道,這份差事複雜又熬人,也賺不了什麼錢。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發達,讓傳統的手工藝確實是面臨著失傳的危險,20多年來,雖然同行越來越少,但不少老銀匠們還是因為喜歡而堅持了下來。
“全鎮人都住上新樓房,但我還住著結婚時蓋的木頭房!”吳水根自嘲。訂單的減少導致了大批銀匠失業,吳水根的眾多徒弟中,就有很多人不沾銀了。
不過,吳水根仍堅持打製銀飾,“農忙時封爐,農閒時操錘”。雖然已是苗銀國家級工藝大師,但他打製的銀飾仍然賣得和市場上的銀飾價格差不多。吳水根對現在的日子很滿意,生意雖說沒有特別大的起色,但終歸是有了傳人。
歷史上,苗族鍛造技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考慮到年輕人耐不住性子,真正喜歡這麼手藝願意傳承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吳水根開了先河,女兒吳春秀8歲就跟他學銀匠手藝。
經過努力,吳秀春已經成為貴州省年輕女銀匠傳承人,隨著苗銀飾品越來越受人重視和追捧,吳春秀成為朋友和同學羨慕的物件。“原來村子裡許多外出打工的人回來了,要跟我父親學手藝。”
吳曉東是吳水根的小兒子,與父親和姐姐不同,他想用另外一條道路對傳統文化和技藝進行傳承。他在報考大學時毅然放棄了自己心儀的土木工程專業,選擇了貴州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
“父輩用最原始的方法為我們打下基礎,我們要做的是運用知識把它發展壯大。”
“現在每天都很忙,6時起床工作,直到次日凌晨休息。”吳水根最得意的事是一雙兒女傳承這門技藝。“女兒比我細膩,兒子學問比我高,一代更比一代強!”
苗銀匠人分為流動銀匠和定點銀匠兩種,吳水根屬於定點銀匠,在家承接加工銀飾。這曾經是苗寨最受人尊敬的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