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六章 紙鳶(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六章 紙鳶(4) (2 / 2)

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未見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還能找到一些。

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侷限,但畢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

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

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

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作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

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月,在廣東汕頭澄海區的空地上,“汕頭風箏王”陳旺鬆放飛了一個一百多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這個風箏把一個小學生帶上了天空,實現了風箏載人。這已經不是陳旺松第一次挑戰風箏記錄了,在二十年放飛風箏的過程中,這個農家孩子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

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

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由於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製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

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