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紙(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紙(3)

這些名紙皆產於江南,具有地區特點。由於時代的限制,李時珍未具體指明哪些民族各造什麼紙,而貴州少數民族苗族長期以竹、楮造紙,楮樹當地叫構皮麻,是石橋造紙的主要原料。

少數民族苗族是古代首先發明養蠶術的民族,蠶絲帛首先在少數民族苗族中普遍應用,而蠶絲帛造價昂貴,費工費時,白皮紙很早就替代蠶絲帛的作用。

至今,當地少數民族苗族喪俗中,蠶絲帛要作為隨葬品隨死者入棺,沒有蠶絲帛則要用白皮紙。在許多衣服、鞋等的生活用品中,白皮紙也取代了蠶絲帛的地位。

據石橋村王氏、楊氏、劉氏等幾大姓氏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從廣闊的平原遷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裡居住。

在這特殊的環境裡,由於地處邊遠,交通閉塞,科學文化相對落後,經濟發展緩慢,紙的用途不多,銷量不大,石橋的紙業長期處於個別生產,保證日常生活用紙和保留技藝的處境。

直到辛亥革命後,我國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南皋及周圍一帶紛紛創辦了學校,民間契約普遍實行,文人互贈書畫,民間刺繡畫帖逐漸增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紙張,而他們生產的紙張供不應求。

當時石橋堡大戶人家投資興辦紙業,四處招工,在天然石橋對面大石壁下設槽造紙,其生產的白皮紙比原來的紙質好,很快開啟銷路。

村內也紛紛開槽造紙,致使本世紀30年代初造紙發展到30多家,產品經商人購買後遠銷貴陽、遵義出四川,或經銅仁出湖南、武漢等地。1934年在貴陽舉行畫紙評比,石橋紙獲得第二名。

抗日戰爭勝利後,南皋、九門的王尤金、王尤方等,又在南皋河兩岸建槽造紙。內戰爆發,人民苦不堪,白皮紙銷量大減,產品積壓,不得不賤賣賒銷,以致部分虧損倒閉。

由於石橋各家作坊依靠天然廠房、自留泉水、技術熟練等優勢,能夠維持生產,直到丹寨解放。

白皮紙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造紙的典型代表。白皮紙以構皮麻為原料,然後新增滑藥抄制而成。

整個生產過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製作工序、抄紙、壓紙、曬紙、揭紙等最後包裝為成品,白皮紙成品要求達到紙質綿韌、耐拉力、紙面平整、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

製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產品。

石橋白皮紙生產歷史悠久,它是石橋少數民族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

由於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記載少,以致我們不能詳盡地瞭解造紙技藝的傳承年代,只是總結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幾大特點:

1.料特徵。白皮紙選用的構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產,具有纖維均勻細密、成漿率高等特點,其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是白皮紙潤墨效能優良的主要原因。

2.簡易性特徵。石橋古法造紙利用豐富的構皮麻和水源條件,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巖洞裡設槽造紙,這裡除了紙焙房外,沒有廠房,幾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簡易,投資小,易於操作,無汙染。

3.工藝特徵。首先是白皮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練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採用日曬、雨淋、露練等方法,全憑手工製作,天然自成,沒有新增工業原料。

4.產品特徵。紙質潔白,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