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就已有造紙業,當時傣族稱紙為“緬紙”。
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
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那時候雲南省造紙業非常發達,手工紙成為了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足見雲南地區造紙技術的成熟。
傣族手工紙似乎粗糙不光滑,但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不僅柔韌性強,無毒、透氣、吸水、耐磨、耐用、不易破損,時時散發著一股淡淡的特殊木香味,而且儲存時間長,可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儲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有五千多卷之多。除此之外,納西族的手工造紙還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
雲南臨滄等地傣族自古以來就愛竹,擅長用竹。竹是造紙的上好材料,選用嫩老適度的幼嫩新竹,纖維適中,既利於成紙,又不至於使造出的紙太粗糙。因此一般都在清明以後,穀雨、小滿節氣這段時間備料。
造出紙漿後,抄紙,此時採用二道水,使紙張的纖維形成經緯。
迪慶香格里拉的納西族手工造紙採用的原料是產自當地的植物原料“阿當達“,一種瑞香科的麗江蕘花。
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乾、浸泡、蒸煮、洗滌、春料、再春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白等。
首先是採集原料,要選擇粗壯、表皮光滑、叉較少的灌木,每棵取約50厘米長的一段。
砍好之後,必須趁鮮剝皮。剝下樹皮後,颳去黑色外皮,只留白色內皮。
白色樹皮要放在院子裡自然曬乾,然後用水浸泡,邊泡還要邊剔除殘留的黑皮和雜皮,直到泡軟為止。
接著是蒸煮樹皮,蒸煮過程中必須加入草木灰,以減輕原料的毒性並增加原料的色度。蒸煮十幾個小時,然後撈出拿到河邊漂洗,並將皮料捏成拳頭大小的團狀。
洗淨的皮料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覆捶打,直到打成纖維狀,入水完全散開為止。
>(本章未完,點選進入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