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桉和夢詩撐著油紙傘,漫步在江南街頭,吳儂軟語的談話聲如江南煙雨一般纏綿,她們分花拂柳而來,嗅一嗅路邊的野花,抬頭看一看小巷的天空,在這青石板路上徘徊。
“一路徘徊,一路輾轉,先過柳堤橋,後到衣錦坊;一路桃花一路開,滿是南國煙雨情,無情煙柳有情雨,油紙傘上繪江山。”
蘇憶安筆下,撐著油紙傘的南方姑娘,仿若那水墨畫中淡然悠遠的山中仙子。
這多情油紙傘,藏了多少綺麗的夢,夢裡是這一生愛情的圓滿。
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
它是客家女子出嫁的嫁妝,它是瑤族男女的訂婚信物,寄託著少男少女對婚姻生活美好的希冀,銘刻著要相守一生的承諾。
油紙,“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傘,“傘”,人下還有四個“人”,有五子登科的希冀。以竹為骨,又是竹報平安。圓圓的傘面更是團圓美滿。
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現時日常所用的傘多是洋傘,油紙傘多作為藝術品和遊客紀念品售。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製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
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溼。魯班的妻子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的雨傘。
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
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油紙傘到底是什麼時候最早出現的,時間並不明確,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明朝開始在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通常,江南地區的氣候潮溼多雨,使制傘業十分蓬勃。
中國的油紙傘圖案通常以傳統國畫為主,如花鳥、山水,也有以古典文學名著如《紅樓夢》、《西廂記》的情節為題材,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從傘骨的選材到傘面的晾曬,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段美妙的藝術創作之旅。
從號竹到泡竹、蒸竹、曬竹、刨竹、刻竹、鑽孔、拼架、穿線、串聯、裱傘,曝曬、翰花、油傘、曬傘,經過八十一道工藝,十五天左右的製作週期才可完成。
藍桉走進古老的手工坊,只見工匠們慢條斯理,不驕不躁,空氣中淡淡的油墨味,像是訴說著古老故事裡的段段奇緣。
油紙傘使這裡增添了幾分古老與傳奇,手工坊現在仍然以傳統古法制造油紙傘為主,10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均為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
傘骨選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生長週期3年以上的深山優質楠竹為原料,韌性大、彈力強,並經防黴、防蛀等工序處理。沿用幾百年的傳統手工製作後,可以反覆撐收3000次不損壞,能經受5級的大風,連續使用3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