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
軟木畫的原料栓樹皮是生長於歐洲地中海周圍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等國的栓皮櫟樹上的內層木栓層,紋理細膩,色澤天然,柔韌有彈性,放在玻璃內,可以儲存上百年。
相傳1914年,有人從德國帶回一個類似“木畫”的作品,西園村民間藝人吳啟棋等人從中受到啟發,開創性地利用栓皮櫟樹的栓木層作原料,以刀為筆,精雕細刻,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
另外,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亭臺樓閣、樹木花草、山河白鶴,形象逼真,色彩古樸,這門手藝就這樣在西園村落地生根,流傳百年。
在原產國,栓樹皮層,一般被用做建築隔音材料、葡萄酒瓶塞等,而在福州藝人的手下,卻變成精美的藝術品,這讓木料出口國的人們都大為驚歎。
軟木畫一下進入人們的生活,大家或饋贈或收藏,興致盎然。許多人也紛紛加入這個行業,特別是吳啟棋所在的西園村,家家戶戶把飯桌一收拾,就是一個小作坊。在老人們的口中,至今還會懷念起當年全村大人小孩一起做軟木畫的盛況。
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曾經有人從德國帶回一種類似“木畫”的作品,西園村民間雕刻藝人吳啟棋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樹皮作為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鬆、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以刀代筆,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
另外,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亭臺樓閣、樹木花草、山河白鶴,形象逼真,色彩古樸,這門手藝就這樣在西園村落地生根,流傳百年。
與彼時所有西園村人一樣,吳家也是軟木畫創作世家。在父親吳瀝的傳授下,不到7歲的吳生開始了學藝之路。
“做軟木畫,要經過選材、雕刻、拼接、裝框等工序。”吳生說,拿雕刻來說,當時是有分工的,有人專門做樹,有人專門做亭,有人專門做動物,有人專門做佈景,有人專門做設計,而他雖然年紀小,卻憑著聰穎和勤奮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基本功,各種工序樣樣精通。
15歲時,因家窮、兄弟姐妹多等因素,他輟學了,進入新店木畫廠工作,一進廠就被評為二級技工,其手藝在廠裡數一數二。
當談到軟木畫衰弱的原因時,剛才還坐在椅子上的吳生騰地站起來,激動地用手不斷比劃著說,“都是利慾薰心,自己走到了死衚衕裡,軟木畫貴在純手工製作,非要引進流水線、機械化批次生產,結果質量一塌糊塗,人家說我們是‘豆腐渣手藝’。”
雪上加霜的是,栓皮櫟樹生長成材需9年,這些年由於軟木畫的過量生產,使樹的價格從之前的每公斤4元漲至每公斤80元,原料的價格翻了20倍,市場卻縮水了百分之九十。
1999年,福州木畫廠宣佈倒閉,從事軟木畫行業的人也從15000人跌至不足百人。後來,西園村許多人便紛紛轉行,不再從事軟木畫創作了。
這一切,吳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軟木畫不應該就這麼在自己手裡斷掉,這是民族瑰寶。”
吳生家中有張木桌,透過斑駁的桌面,依稀看出這有些年頭了,幾次收拾房子,家人都勸他把這桌子丟了換張新的,可他捨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