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澤豪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死黨江漢軒,別人說他是富二代,他就發自內心地牴觸,“富二代多俗啊!我明明是琴二代!”
事實上,生於1988年的江漢軒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琴二代”。江漢軒的舅舅,是當代中國著名古琴大師王鵬。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上演奏的“太古遺音”古琴,就出自王鵬之手。自大一下學期起,江漢軒就開始在舅舅王鵬的“天韻坊”學習斫制古琴。
江漢軒習慣開頂配越野車,穿限量版金色鉚釘運動鞋,抽菸鬥……
然而見到“紈絝子弟”江漢軒,很難把他和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古琴聯絡到一起。想象中的古琴“斫琴”人,不是應該道骨仙風、走路都帶著仙氣?更想不到的是他還能開天貓店做到了行業領先。
談起古琴,江漢軒娓娓道來:“古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自古琴棋書畫之首的琴,其實指的就是古琴。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被稱七絃琴的古琴,是一種古老撥絃樂器,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正如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林深人不知。彈琴復長嘯,明月來相照”所闡釋的那樣,深山幽林之中,攜古琴與自然天地為友,當是一種何等暢快的意境。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增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列子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比如仲尼式的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絃,武王改為七絃。”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絃琴。聽說古時還有32絃琴。
江漢軒每次跟顧客介紹起古琴都如數家珍。“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
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
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
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古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古琴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斫琴和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王鵬便是這麼做的,一把琴,或深山老林或黃山懸崖之巔,弦間觀自心,仙風道骨的味道就這麼出來了。
古琴從來都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領域,自古以來就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狀,但,它從來都不是邊緣化的,所以琴至今不絕。
江漢軒有時候會看見人們擺放古琴的位置錯了,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在古琴這行,手工制琴的手藝人都被尊稱為“斫琴師”。江漢軒說:“以我現在的制琴功底,還遠遠不敢自稱是‘斫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