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紗的具體生產工藝流程繁複:
桑蠶絲絲綢→精練→浸莨水1次→灑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綢1次→封莨水12次→煮綢1次→封莨水1次→卷綢→過河泥→水洗→封莨水1次→曬乾→攤霧→拉幅→整裝。
曬莨。壓上竹竿,在草皮上將紗綢曝曬至幹。汁液蒸發,色素停留在表面,造就了香雲紗上深下淺的色澤。
灑封莨水。給曬乾的紗綢掃上莨水,再曬乾,重複數十次,加深色澤。
煮綢。為了促進絲綢吸收薯莨色汁,再將其放入銅鍋蒸煮,反覆九次。
過烏。將河泥塗抹在紗綢上,讓泥中硫化鐵與薯莨中的單寧發生化學反應。
洗泥。洗掉河泥,曝曬至幹,絲綢涅槃重生,成為世界上最深沉爽滑的香雲紗。
歷經30多道工序,因生產加工的特殊性,所以面料上會有少量的黑斑、紅斑及白痕。
曬莨場還有兩個標配:曬地和河涌。曬地面積視曬莨場規模而定,表面平坦,以泥墊底,鋪上細砂,種植草皮。
草種要用當地俗稱“爬地老鼠”的本土草種,爬地老鼠結實耐用,綢疋放在草皮上曬莨時,既可以使綢疋保持清潔,又可以使綢疋在高溫曝曬下有一定溼度,便於充分吸收薯莨水,達到成品柔潤亮澤的效果。
而流速平緩的的河涌,除了沉積在河底用於曬莨的淤泥,乾淨的水源也是紗綢洗水的必要條件。
整個曬莨工藝流程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並且受日曬影響。通常從每年的4月初開始至10月底為一年的曬莨季節。其中,7月份到8月上旬(農曆的小暑、大暑、立秋)由於日照強烈,氣溫過高,所曬紗綢會變硬發脆,因此不宜開工。到8月中旬後復工至10月底收工,11月後因北方乾燥的季候風南下,已不宜於曬莨。
廣東的夏天,熱情如火,曬莨工人和師傅一遍遍浸莨水、攤布匹、收竹竿.....體力消耗之大,堪比健身運動的高強度有氧,所以在曬莨場,茶水、綠豆湯、稀飯、醃菜.....常備,餓了就吃點東西補充體力。又因為是重體力勞動,不能吃得過飽。曬莨的工人,天天進行高強度的勞作,各個精幹。
每匹布有1416米,只能做34件衣服,所以幾乎所有的品祥雲紗都是限量版,每一件香雲紗都被神奇般地賦予靈魂,是所有陽光、河流、草地、勞作的凝聚。整合諸種珍貴獨特的天時和地利,整個過程充滿了原始藝術創作般的儀式感。
林妍知道,這樣的儀式感太重要了,能夠提醒著她,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而那些快速批次生產出來的布料,少了些許時光的厚重,所以純手工打造的香雲紗蘊含著工人們的心血,無比珍貴。
而香雲紗最大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它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手工工藝,以絲綢為胚,用植物和礦物染整,凝聚了天地之精華,非常昂貴,堪稱中國面料的“軟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