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古樓歷經風雨的洗禮,現出滄桑與厚重。主樓天面為小青瓦漢代九脊屋頂,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前堂兩端,各鑲著一座佔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小“圓樓”,不過戴著的是個八角重簷亭子的頂。
祖堂雕樑畫棟,前側和兩側門扇鏤刻鎦金古代人物和花鳥。中廳、前廳支柱承重,木雕屏風,屏柱休漆,巨大的出簷,封以九脊瓦頂。祖堂似一個舞臺,臺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杆。
樓內石門樗窗精雕細刻,盡顯昔日輝煌。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樓內對稱分佈四套上下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
大門、內牆、祖堂、花牆等所用的顏色,大膽採用了西方建築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築的傑作。
土牆黑瓦與希臘式立柱交相輝映,彩繪壁畫與西洋花瓶欄杆爭相鬥豔。架樑的斗拱、過樑、雀替、柱頭、支撐木、垂花等部位,雕飾著龍、鳳、祥雲、麒麟、獅子、鹿等吉祥寓意的形象以及花鳥蟲魚。雕刻的工藝有圓雕、浮雕、鏤空、陰刻、陽鐫等多種手法,加之以彩色漆繪,每一個形象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整體效果堪稱精美絕倫。
古樸的廊柱屋簷,以及傳統的客家民居格局,給人以親切質樸的感覺。走廊上吊著竹籃,掛著燈籠,貼著紅聯,仿若時光凝固在那遙遠的長河裡。真是鬼斧神工、盡態極妍。
內院以花崗石鋪地,中庭的祖庭,青苔隱隱,提名“槐庭”,令人有諸多想象和嚮往。中堂宇的立柱上摘引著《金剛經》句:“言法行則,福果善根”。上句可看作:言法即行則,即說話的規範就是行為的規範,應該怎麼說就應該怎麼做,以此強調言行必須一致;而下句可看作為:福果由善根,即幸福的果實由行善的根系培育出來,要幸福必先做好事,行善事。客家人除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外,還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深信因果迴圈,認為種下善因,必結善果。
而學堂門前篆刻的是對聯是“鳳起丹山秀,蛟騰碧水環”,乃先人描繪和順樓周圍的秀美山水田園風景圖。丹硯和表姐碧蘅是和順樓最小一輩裡唯一的兩個女孩子,家裡男孩多,女孩被長輩視為珍寶,因而祖父各取上下對聯的第三個字為名。
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大家族,小社會”。居住在同一屋頂下的幾十戶幾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緣同家族,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樓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這種聚族同樓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族倫理和家族的親和力。
而且,樓內的客家人,住著層數相同、開間面積相等、無明顯朝向差別、更無貴賤等級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風和平等團結的傳統。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時,又盡享幾代同堂、閤家團圓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