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227年—272年時人。字子期,河內懷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他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經歷了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悵和迷茫中大徹大悟,在苦悶和徘徊中大徹大悟,心境更加趨於淡泊寧靜,用心闡發莊子思想的精神。
向秀還著有《周易注》,傳稱“大義可觀”,然“未若隱《莊》之絕倫”,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難嵇叔夜養生論》一篇,收於《嵇中散集》中;《思舊賦》一篇存《文選》和《晉書》本傳中。他到洛陽以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莊子思想的研究之中。閉門謝客,潛心作注。
關於向秀注《莊子》,還有個有趣的插曲。
向秀註釋的時候,嵇康說,《莊子》中的玄言妙旨會被註釋弄得僵滯,以前也沒有一個較好的注,勸向秀不如不注。後來向秀注基本寫就,拿出來給他看,他才知道:向注使《莊子》的玄理更加美妙。因此!對向秀的才識大為歎服。
向秀去世後,他的兒子還小,沒有將父親的註釋光揚天下,被郭象將文稿拿走。
郭象“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以自己的名義大行天下。
此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晉書》因之。其後千百年來,世人一談到《莊子》的註釋,就將郭象奉為大家,而忽視了向秀。
《晉書卷五十?列傳第二十》原文: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雲:“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閒居,以文論自娛。后辟司徒掾,稍至黃門侍郎。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甚見親委,遂任職當權,燻灼內外,由是素論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論十二篇。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據《晉書?郭象傳》記載,他“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世說新語?文學篇》說他“才甚豐贍”。
關於郭象“抄”向秀注《莊子》的事,更應該看兩者內容之差異,不要完全相信“史記”。司馬遷的《史記》那麼嚴謹、認真,都有錯誤的記載,何況其他人的“史記”了。
所以!關於郭象“抄襲”的事,後人要理性看待,不要以訛傳訛,抹黑一個人的學術功績。
王弼,字輔嗣,生於公元226年(魏文帝黃初七年),死於公元249年(魏齊王嘉平元年),三國曹魏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
王弼曾任尚書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
據《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注引《博物記》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別傳》等記載:東漢末年大亂中,弼祖父王凱與其族弟王粲避亂荊州,依附劉表,劉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醜陋,非女婿才,將女嫁給王凱。凱有風貌。凱生子業,業生弼。弼為劉表之曾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