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篇直譯過來的意思大概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有醜作比較、陪襯,才顯現出美。善與惡的情況也是一樣,有了善作比較、陪襯,才顯現出惡。
同理!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等等,都是相互的、一體的。
有與無是相互相生的,無中生有,無又是來源於有。難與易是相互而成的,有難就有易。長與短都只是尺度的一種,只是形狀的一種表象。高與下的組合,構建出空間的大小。音與聲的組合相和,形成音律、韻調。前與後是相隨的,有前必然有後。等等一切,都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聖人根據這些原理,來為人處事。
聖人根據當前的社會環境,和人類歷史的現狀,聖人應當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聖人一般都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平衡,保持事物的整體性。
聖人效仿自然,效仿萬物。
萬物都是這樣地:從出生開始,就好像沒有志向,只顧自然成長。等到最終成就的時候,並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並不據為己有,它們只是在完成一次生命的過程。
正是因為它們不居功,反而成就了它們的功名。
所以!我們要效仿自然、效仿萬物。因為!人也一樣,只是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
莊子對嫂夫人與張山的解讀很不滿意,所以!對此章進行了重新解讀。
可遺憾地是!莊子對老子“道德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失傳了,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只有一小部分解讀,儲存在他自己的文章片段裡。
正如莊子所擔心的那樣:後人對“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大做文章。
後世的那些“文化槍手”,為了達到文化戰爭的目的,為了達到自己的學術思想統治天下的目的,故意曲解老子的道德經文、故意斷章取義解讀經文。
其實!老子並不是教導別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我們結合上下文就可以看出來,老子不是那個意思。
老子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就作了鋪墊,寫美與醜是相對相從相互的關係,寫善與惡也是相對相從相互的關係。然後!又寫了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的關係。寫完這些,老子才寫“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
這樣!老子還不放心,還害怕別人不理解,又馬上作出了進一步解釋。寫道:“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