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物論》裡,莊子告訴人們,不要害怕死亡,認為死亡是一種歸宿。害怕死亡的人是不是像迷失方向的孩子,不知道回家的路了呢?都不知道回家了呢?
在《齊物論》裡,有這麼一段話是寫這個的: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我怎麼知道人們都貪戀地活著,他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有困惑和苦惱了呢?我又怎麼知道人們都害怕死亡,他們的人生是不是就像走失的孩子不知道家在何處,不知道回家了呢?
活著!難道我們就沒有困苦了嗎?死亡!難道我們可以逃避嗎?
對於死亡的害怕,莊子在《齊物論》還有這麼一段精彩地勸解: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兒,因為長得漂亮,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沒有殺她。她當時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以為自己完蛋了;等到她進入晉國王宮,被寵為夫人跟晉侯同睡一床,吃著美味菜餚時,後悔當初那麼傷心地哭泣,差點錯過了好日子。
所以!我們又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是那麼地貪生呢?我們又怎麼知道死後的生活是不是就不如活著的時候呢?就好比麗姬那樣?以為完蛋了,卻享受著榮華、奢侈。
對於道家來講,死亡並不可怕,作為人是死了,可作為道,我們的死後的屍體還不知道將變化成什麼?也許?變化為大椿?也許?變化為蝴蝶呢?也許變化為天長地久呢?
關於莊周夢蝶這個典故。
在莊子的《齊物論》最後一段裡,有莊周夢蝶的故事。對莊周夢蝶,早已被人解釋得雲裡霧裡了。而真正正解的文章,沒有多少。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正確解讀應該是:
曾經莊周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一隻蝴蝶,他感到特別地愉快和愜意,覺得這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以為自己就是蝴蝶。
突然間他想起來了,頓時驚惶不已:我到底是莊周呢?還是蝴蝶呢?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呢?
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區別的,莊周就是莊周,蝴蝶就是蝴蝶。人與蝴蝶都來源於道,都是經過無數年演變而成的。一個變成了人、變成了莊周;一個演變成了昆蟲、變成了蝴蝶。
這就叫做物化,大家都是由道演變而來的,演變成不同的物種。人是一種物種,蝴蝶也是一種物種,樹也是一種物種,野獸也是一種物種……大家都是一種物種。
透過這個典故,我們能不能從中得到頓悟呢?
如果我們都把自己當成天地間的一個物種,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