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18章 道家的生死觀(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章 道家的生死觀(四) (1 / 2)

莊子《齊物論》中的“齊生死”、生死論,其實也是在講道。

什麼是道?我們可以透過這一段來理解。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講道的轉化,從這個物轉化成那個物,從那個物再轉化為另外一個物。其實!就是在講道。

其實!是在講宇宙世界的來源。

其實!是在講人類的來源!

其實!是在講世間萬物的來源。

學習道家哲學,如果沒有理解什麼是道,那麼!你就無法理解道家。你的一切解讀,都是雲裡霧裡。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一段也是講道的。

這一段的意思是:

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結束新事物的開始,按照道的變化理論,也許?那個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說!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結束但也是他變化成新生事物的開始。按照道的變化理論,也許?那個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壽命更長呢?彭祖的壽命在他面前只是一個夭折的孩子。所以說!彭祖不是最長壽的。

按照道的理論來講,我們都是來源於道。所以說: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我們都是道的兒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從以上這一段來看,莊子的齊物論、齊生死論,是在告訴我們:要跳出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要站在道的角度、高度來看待人生、看待生死。

如果單純地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生死,我們就會固執、執著於人的層次、高度。我們就會貪生怕死,我就會迷戀生而害怕死。

如果我們單純地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我們不是隻顧自己就是隻顧自己的家人、親人以及子孫後代,而忽悠他人。

我們如果只顧自己、自己的家人、親人、家族以及子孫後代,就必須影響到他人的生存。影響到他人的生存他人必然會起來反抗,他人站出來反抗必然造成社會的混亂。

如果我們跳出人的圈子,站在天地一體或者站在道的高度上來看待人生,我們會不會看破人生呢?

不要跟道家說儒家或者墨家,也不要說這個主義和那個主義,以及這個國家的律法和那個國家的律法更適應人類。道家認為!你沒有跳出人的圈子,沒有站在更高地高度和境界來看待人生、人類,你都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都是庸醫。

在人生哲學、人類哲學沒有解決人類的來源、人為什麼而活、活著是為了什麼之前,一切思想、主義、宗教等等都只是人類走向正常、健康生活的路上,人類對這方面的思考、嘗試,都只是生存的一種方法而已。

說得更直白一些,都不過是尋找一種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的方法而已!都只是一種嘗試而已!

我們只有跳出人的圈子,站在更多地角度上來反思人生、看待人生,我們可能才有頓悟。

如果我們認為人生只是為了活著,只是為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我們還會執迷於追求那些對生存沒有意思的事和執念嗎?

說完生,莊子開始講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