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4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遙遊》之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遙遊》之二 (1 / 2)

莊子《逍遙遊》的第二部分,是從“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到“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止。

“湯之問棘也是已”明顯是後世大能編輯整理時新增上去的,第二部分與第二部分所說內容也不同。

第二部分前面一段是銜接,從“湯之問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辯也”止。這一段是銜接文,上下過渡文。然後!把境界、高度往下降,站在人的角度上,來具體講解。

《逍遙遊》的第一部分是站在道的高度上,站在更高、更遠的高度和境界上來講解的,可能有人還是不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逍遙遊,逍遙人生。

也就是說,第一部分講的太遠、太深奧、太高大上了,一般人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一般人達不到這個認識的高度,沒有這個境界。

所以!從第二部分開始,上下文銜接之後,就開始講“人”,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講解,這樣就能讓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你站在道的角度上,站在萬物平等的角度上,一般人可能不懂、不理解,覺得太深奧了。

因為!沒有系統學習道家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道”是個什麼東東。不知道“道”是個什麼東東,就不能理解道家認為的“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大地上的一個物種。”

只有站在“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大地上的一個物種。”這個認識高度上的人,才能理解鯤鵬與“蜩與學鳩”之間的差距。有了比較,讓人感覺自己渺小,跟“蜩與學鳩”一樣渺小。這樣!更容易讓人產生頓悟。

從第二部分的第二段開始,就講“人”了,以人為例。

這一段是從“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到“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止。

理解這一段相當重要!

這一段講的也是境界、高度。

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講的,對於一般人來講更容易理解。

這一段前面部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它的意思是:那些才智慧勝任一方官職的人,行為能夠庇護一方百姓的人,德行能投合君王心意的人,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話,很有成就的話?那麼!他們也就像上面說的“蜩與學鳩”一樣。他們的人生境界也就如此了,跟“蜩與學鳩”沒有區別。

這種人跟宋榮子比起來,一樣讓人鄙視、瞧不起。

宋榮子,也就是宋國的那位大隱。它是墨家弟子,從而在宋國為官。後來!接受了楊朱的傳道,轉而成為“大隱隱於朝”的大隱。

當一個人明白“道”後,明白人生後,也是可以為官的。認為道家是“隱家”,那是誤解。

道家到底隱居在哪裡,主要還是根據一個人的喜好,自性而決定。有管理才能的人,對當官又很感興趣,又以造福人民為自己的人生使命的道家,是可以為官的。

不然?就沒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一說了。

一般文人雅士之類的人,隱於野,他們不喜歡喧囂地都市生活,喜歡清靜。並不是說,“小隱隱於野”的人境界不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