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為在亂世時期,生存就是律法!不影響別人的生存,不被別人影響了你的生存,那就是律法!
總之!莊子對孔夫子的人格,還是尊重的。特別是對孔夫子的堅守信念的精神,是很推崇的。認為道家也要像孔夫子那樣,堅守信念,做到:不影響別人的生存,也不被別人影響了你的生存。
還有!莊子對儒學也不是持全盤否定地態度。他認為,儒學在盛世時期,是可以推廣使用的。因為!人類確實需要一個具體地行為準則。
認為儒學是治德之學,而不是治世之學,更不是生存之學。認為法家以法治國,是值得推崇的。認為應該“以法治國、以儒治德、以道治心。”
認為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合而成的,要想治理好社會,就必須先治理好個體的人。
如何治理個人?莊子認為,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不是用明文規定來規範就可以的。也不是用這個標準、那個標準來衡量,就可以的。而主要看一個人的人心。明文規定、道德規範,這標準那標準什麼地,別人都可以裝,都可以迎合、規避。別人可以表面上遵循,而內心裡根本不遵循。
所以!這個衡量標準那個衡量標準,都沒有用。只有我們與這個人長期接觸,才知道他是個什麼東西。
所以!不管你以國家權力還是以個人的名義,你要求別人如何如何,都是行不通的,都是在束縛別人。只有別人自願遵守,才是也效果。
所以!國家律法、禮數等等這規定那規定,都是束縛老實人的枷鎖。對於壞人、對於腦袋好使的人,根本不管用。對於壞人、腦袋好使的人來說,你有律法、道德規範也沒有用,對他們有利他們就遵循;對於他們不利,他們是絕對會想辦法規避的。
莊子認為,孔夫子的人格魅力不是因為他的學識,不是因為他懂得周禮而推廣周禮。不是他推行他的那一套“仁義”理論,也不是他整理了六藝,更不是他教授了許多弟子。而是!他的堅守!
作為萬世師表,他一直遵循著他的那一套儒家的“仁義”理論,他的做人原則!
只有先正己,才能有資格去說別人,去教導別人!所以!莊子對孔夫子的人格大為讚賞。
不過?莊子覺得,也太不會變通了。生存才是硬道理,如何能夠讓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不丟性命,完成這一次人生使命,活著才是硬道理。
只有我們活著,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