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重重地吁了一口氣,才沒有再計較下去!
他覺得莊子說得對,可真正能理解的人又有幾人呢?在朝為官的人,又有多少人在為人民大眾著想,誰不是先為自己著想,而後才逢迎諸侯君王和上級官員,以便獲得更多地好處?
生逢亂世,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考慮,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親戚、家族考慮,能有多少人是站在人民大眾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來為人處事?
不過!當道家來宣揚、解讀人性的本質的時候,這些人都站出來了,站在管理社會、為人民服務的高度上來指手畫腳了。
因為!當道家把人性的本質說清楚了,把社會的本質說清楚了,這些人就失去混飯吃的地方了。他們失去了工作就會失去了優越感,他們感到害怕了!所以!當道家站出來講道的時候,這些人是本能地反對、反抗。
也正是這個原因,後世總結出來一句什麼:人生得意的時候學習儒家思想,認為儒家思想是人間正途。人生失意的時候學習道家思想,認為道家思想,才是說到點子上了,是真正地人生哲學。
不過?後世大多數人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是“避世”,而不是積極應世。
莊子與衛鞅兩人終於談到一塊去了,不覺間,已經過了上朝的時辰。
說實在地話,開始的時候,衛鞅對莊子還真的有些小看了。不過也是!莊子給他的第一印象也確實有些二了。當莊子分析社會形勢,講解道家學說的時候,開始的時候衛鞅一樣不敢苟同,可當莊子講到“改變觀念”的時候,他才開始信服了。
一個侍從見大良造一直跟莊子談,從昨天晚上談到現在,都忘了上朝了。他也就沒有驚動大良造,去了朝堂那邊,站在大殿外面,等候秦孝公問話什麼地。
對於大良造這類的官員,是可以不去上朝的。也無需去請假什麼地,手下會有專門的侍從,在兩者之間傳遞大概的情況。當諸侯君王需要問事的時候,就有人上前通報,說誰誰誰沒有來,他的侍從在殿外等候。
果然!秦孝公上朝後問完其他事情,就開始問大良造怎麼沒有來上朝的事。大監上前傳話,說大良造的侍從就在殿外候著。
“宣他進來!”
大良造身邊的那個侍從快步進入,跪在殿下。
“大良造又在忙什麼?”秦孝公問。
“回稟主上!大良造他正見一個故人,叫莊周!他是道家楊朱的傳承人。大良造與他從昨晚開始談,一直到現在還在談……”
秦孝公驚問道:“什麼?莊周?道家楊朱高人的傳承人?”
問清事由後,隨即又問大臣們還有什麼事,沒事退朝。
聽說是楊朱的傳承弟子,秦孝公退朝就趕了過來。
“噓!”
秦孝公沒有讓人進去通報,悄悄地趕了過來。此時!莊子正在滔滔不絕,大談如何治世。秦孝公命人搬來凳子,就坐在門外,側著耳朵聽著。
“嗯!嗯!嗯!”
聽到精彩處,秦孝公不住地點頭,在心裡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