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果順應環境而又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被別人利用、左右、拿捏?楊朱用了三天時間,才把這一論題講完。
總結出來就是:遇事要忍讓、要遵守律法、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要自強自立不依賴別人、要入鄉隨俗不要庸俗、要淡泊不要貪婪。要尊重自己的心性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或者說是尋找自我滿足感,而不要羨慕別人與別人攀比,也就是“安貧樂道”。
楊朱認為,所有人都活在自我滿足感中,與現代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層次需要學相似。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滿足來源於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一個人時常感覺自己很成功,他就能感覺到幸福。
小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東後,他們會感到滿足,感到幸福。做成功了一件事,得到了大人的表揚,他們會感到滿足,感到幸福,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一個安全的家,有父母之愛,他們會感到滿足,感到幸福。
成年人也是一樣,自信,時常能感覺到成功,他們就有幸福感和優越感。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與別人攀比,那麼!這個人除非永遠比別人優秀、優越,不然!他就沒有幸福感。
自信來源於自強自立,不依賴、不指望別人伸出援手。
一個種地的農民,他懂得種地,他就有優越感和成就感。一個種地的農民他不懂得種地但是他勤勞,效仿別人也把莊稼種好,他一樣有優越感和成就感。
一個人的優越感和成就感是要去尋找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找到了,你就會感覺到幸福。
如果你是一個攀比的人,那麼!你永遠沒有優越感和成就感。本來你是一個農民,你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你既懂得種地又勤勞,可你偏偏要與富二代比。那麼!你只有自卑和挫敗!
一個農民懂得種地又勤勞,可他的本性不想當農民,但也不想當富二代。他知道自己當不了富二代,他的要求並不高,就是想走出故鄉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並且能生存下去。如果他的夢想實現了,他一樣有優越感和成就感。儘管他回來時除了故鄉的雲外,一無所有。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夢想要實際。實現了,他就能有優越感和成就感。如果一個人的夢想不實際,又這山看著那山高,又喜歡攀比,那麼!這個人就完蛋了,永遠體會不到優越感和成就感,永遠得不到幸福。
如果一個人連夢想都沒有,完全就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庸俗之人,那麼!這個人也完蛋了,永遠體會不到優越感和成就感,永遠得不到幸福。
“其實!我是不需要去賭命的!”聽了楊朱的講道,黑衣人在反省自己的人生。
楊朱講道,通俗易懂,舉出生活中的事例,身邊的事例,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能聽得進去
“我家在鄉下,家裡就我一個成年人。我爹服過兵役受過傷,弟弟還未成年,家裡就我一個勞力,是不需要再服兵役的。可我就是想改變現狀,以後不要再辛苦勞作了,才去賭命的。
別人出去闖蕩是因為他們要服兵役,在老家鄉下住不下去了才躲出去的。而我!就是羨慕別人家裡過得比我家好,才出去賭命的!我這是攀比惹的禍!……”
聽了黑衣人的話,楊朱表揚道:“這就對了!不要與別人攀比!你管別人過得有多好?只要每天有飯吃,能夠保持一天的營養,你管別人家吃什麼?哪怕是山珍海味!
根據老子祖師和前輩們說,吃得多、吃得好並不一定就能身體好!有時!山珍海味還頂不上一碗菜糊糊!飲食方面講究的是營養搭配,而不是口味。所以說,吃山珍海味什麼地,吃的只是感覺,並沒有實際意義,並不是代表身體都能全面接收裡面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