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東漢外戚、宦官之爭實際上是世家大族與皇權鬥爭。
此時,世家大族此時已發展為可與皇權相抗衡的力量。
從漢代世家勢力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世家大族總的發展趨勢是,在兩漢時期,其勢力是不斷發展壯大的。
從最初受王權制約,到東漢時與王權相抗衡,以至對整個社會都有重要影響。
然而,世家大族作為漢代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階層,在其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對兩漢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治影響。
世家意為世代為官的家族,即自身兼有官僚性與世官性,官僚性是世官性的基礎,世官性是官僚性的發展。
在西漢初期,為官者多為二代或三代的世家,而西漢中期以後,這種世家大大增多,權力益重,至東漢時期,官僚化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隨著官僚化的不斷發展,東漢末期,形成了世代把持地方政權或世代為中央***的世官家族,他們淵源較長,宗族規模龐大。
官僚化基礎上的普遍世官化,造成了世家大族與王權之間的抗衡,此時的王權更加弱化。
二,是經濟影響。
世家大族透過政治經濟實力強買民田,或透過軍功獲得國家賞賜土地,同時,他們依據自身優勢開墾內地和邊郡的荒地據為己有。
透過手中的權力,世家大族瘋狂侵佔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於少數人之手,土地問題成為兩漢的棘手問題。
三,是文化影響。
武帝時,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的統治地位,習儒通經成為世家與權力結合的重要途徑。
東漢時期,統治者更加重視經學,“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漢章帝“乃詔諸儒各選高材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世。@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由於朝廷大力提倡經學,世家大族家學此時甚為興盛,使世族勢力擁有“文化優勢”。
同時,受儒學薰陶,世家大族逐漸具備了士人精神,這使世家大族與一般豪強有了區別,也促進了世家大族向士族的轉變。
縱觀整個漢代四百年曆史,世家的勢力不斷發展,但由於受到皇權制約,其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政治集團,而是皇權的附屬品。
東漢時期,世家勢力雖然趨於成熟,但在朝廷政權的制約下,與封建王朝共存亡。
在黃巾起義爆發後,漢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大部分世家的勢亦日漸衰敗。
然而,隨著多年的戰亂,不斷有舊的世家衰落,也不斷有新的世家生成,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那就是,諸侯割據天下,佔據天下的主導地位,世家大族依附於諸侯而生存。
從長遠來看,世家大族絕對是整個天下的不穩定因素。
“世家大族,世之毒瘤也!”
回想及此,曹操不禁感嘆道。
對於天下各世家,他絕對是既痛又恨,卻不得不依靠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