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至武帝時,重用酷吏鎮壓豪強。
酷吏王溫舒在河內郡懲治豪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周陽由“所居郡,必夷其豪”...等等。
武帝用酷吏對豪強進行血腥鎮壓,安定了社會秩序,穩定了中央集權。
但是武帝抑豪的根本目的,不是消滅這一階層,而是為了限制其勢力的膨脹,以免除其對皇權的威脅。
與此同時,新興的官僚地主也得到了朝廷政權的保護。
他們“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與民爭利於天下”,這就為其成為世家勢力奠定了基礎。
此外,為了彌補中央、地方權力的空缺,武帝開始推行察舉制及徵召制。
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舉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徵召制,是由武帝召見一批有能力的人並授予其官職。
透過這些措施,社會各階層都有了獲得權力的機會。
為了確保這一選舉制度實現,武帝提倡儒學,表彰六經,使許多人以通經明術為官。
“通經入仕”政策,給各種社會勢力上升提供了新的條件。
之後,官僚、地主、商人、士人多位一體趨勢日益明顯,形成了集官僚、地主、商人、士人於一體計程車大夫豪族。 首發更新@
而這一階層,在此後的發展之中,逐漸成為世家勢力。
至西漢中後期,世家勢力已基本形成。
其世代為官,世代處於天下權力的中心地位,其勢力已滲透到天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成為一股十分活躍龐大的勢力。
然後,到了王莽當政時期,世家勢力有了很大發展,此時的世家勢力與朝廷政權結合更為密切。
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併、貧民奴婢化阻礙新朝的發展。
於是,王莽進行改革,實行王田、私屬及五均六等制度,嚴重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們大都反對“新政”,引發了全國性的社會動亂,最終導致政權敗亡。
從這一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世家勢力已進一步發展為能夠影響皇權的力量。
至東漢時期,世家勢力進一步發展且具有新的特點。
東漢的世家主要由開國功臣、宗室、外戚、新興勢力等構成。
東漢初年,依舊是限制、打擊地方世家大族,如趙、魏、青、徐等大姓以及地方土豪。
同時,朝廷又放任部分世家勢力的發展,“此時公輔者,或樹私恩為子孫計,其後累世致公卿。”
事實上,東漢建立之後,世家大族越來越多,以致在東漢政治生活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中後期,皇帝多為幼年登基,幼皇繼位,由太后臨朝,形成外戚專權。
東漢的外戚多為世家大族,如竇太后家族、鄧太后家族等,皇帝依靠。(本章未完!
第68章世家的誕生
宦官與外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