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問起這一手藝傳承的時候,郭醫生笑容滿面的向我講述著,那驕傲與自豪是由內而外的散發著:“一看你就不知道,在2008年的時候,我們平樂郭氏正骨法進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平樂正骨能從鄉間村落走向中醫正骨的大舞臺,離不開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郭燦若的妻子高雲峰的努力和開拓。高雲峰還是熱播劇《大國醫》中女主角的原型嘞”。
在新中國成立後,高雲峰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公開“接骨丹”“展筋丹”“接骨膏藥”外洗藥和外敷藥家傳秘方,並抄寫到大紅紙上,張貼在洛陽最熱鬧的商業街——老城十字街頭。自此,相傳五代的郭家秘方開始屬於人民。
之後,全國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家庭診所已不能滿足需求。1956年,在政府支援下,孟津縣平樂村設立了洛陽專區正骨醫院,平樂正骨走上了“官辦”道路。
1958年9月,高雲峰又帶領兒子郭維淮和侄子郭宗正、郭維新創辦全國第一所中醫正骨高等院校——有“中醫骨傷界黃埔軍校”之稱的河南省平樂正骨學院,她被任命為院長。學院的成立,標誌著在民間家傳私授了200多年的平樂郭氏正骨,從此進入了國家高等教育的現代醫學殿堂。
由於歷史原因,河南省平樂正骨學院被迫停辦了,但平樂正骨的傳承沒有停止過,郭氏門人也走向全國各地。
隨著交談的結束,我的冶療也結束了,我按照郭醫生的吩咐下床試著活動了一下癱了大半天時間的身體,小心翼翼的扭了扭脖子和肩膀,發現不僅沒有了任何疼痛感還可以隨意活動。
我對平樂郭氏正骨的神奇,讚不絕口。
就像是東都漫士《洛陽賦》中對這一瑰寶的評價:“平樂正骨,杏林獨秀;象莊婦科,醫林奇葩。”
我好不容易可以活蹦亂跳,當然要就近遊玩一番,就先去與平樂正骨齊名的龍門石窟吧!
和師傅來到龍門石窟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步行後,終於看到了兩側雕刻在山石上的佛像。
龍門石窟真不愧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它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喜歡龍門石窟的朋友們可以來洛陽遊玩參觀,龍門是由大禹冶水時所開鑿的,鯉魚躍龍門的傳說也是發生在此地。
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主要有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不僅對國內其他石窟的開鑿產生重要影響(如香港天壇大佛),甚至遠及東亞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如日本奈良東大寺、韓國石窟庵等均受其影響。
傳說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龍門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
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於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氾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後,其東山於武則天建香山寺後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傳說中那個洪水氾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於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裡的水患。
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即今洛陽下轄縣,北臨黃河。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魚躍龍門,又稱鯉魚跳龍門、鯉躍龍門等。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龍門石窟雖說不是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但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也一樣值得我們去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