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朕何愛一河,不愛天下百姓
“說說吧。”張軒退後幾步,這濤濤的浪潮之聲,也減弱了不少,這才轉過頭來問張家玉,道:“治理兩淮,就是治水。張卿到了這裡也有一段時間了,有沒有理出頭緒。”
張家玉說道:“臣慚愧,臣至到任以來,支撐高將軍過境,又安撫流民百姓,受降諸城,對於治水之事,只能順延,但是臣也不是一點事情也沒有做的。”
張軒對這個情況,倒也不奇怪。
因為張軒進入鳳陽之後,感到人煙上要稠密許多,這固然是這一帶的底子比河南的底子好的。但也有張家玉治理的緣故。
故而張軒也不怪罪張家玉,而是靜靜聽著。
“臣檢閱古籍,訪問庶老,治水之法,以前朝潘工部之書為最佳,歷代無出其右者。故而臣以為當遵潘工部的舊策。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這是潘工部治河之策。”
張軒點點頭,說道:“束水攻沙,真無上妙策。”
所謂潘工部就是潘季馴,乃是明代最偉大的水利學家。即便到了近現代,他的水利思想依然被繼承。
可以說是中國水利史上,不可忽略之人物。
張軒從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是娛樂都沒有,只能愛上看書,時間長了,也別有一番滋味。潘工部之書。《宸斷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留餘堂集》等。這些都看過,如果說看得多精細,得之真傳,卻是未必。但是很多事情還是知道的。
張軒認為,潘季馴水利思想之中,以束水攻沙最為精妙。
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沙含量過高,堆積河床,時間一長,黃沙堆積,就成為了地上懸河,自然會決堤。
潘季馴利於水流特性,縮緊黃河河道,令黃河水流速度增加,加深黃河水下切之力,用河水來清理黃河河床。
這樣一來,省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最最重要的是,免除了黃河決堤改道之苦,要知道每一次黃河改道,對黃河周圍的百姓來說,就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
不過,張軒對潘季馴的治水思想未必是全盤接受的,他說道:“蓄清刷黃,卻未必是妙策了。”
什麼是蓄清刷黃。
就是將淮河水位人為的抬高,然後淮河水沖刷黃河河道。來維持黃河下游的河道。
其實這裡面還有兩個說不得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是保障泗州皇陵,泗州皇陵乃是朱元璋的祖墳所在之地,是萬萬不能被淹的,而張軒所在這個
絕壁危城一般的高家堰,就是用來保護泗州的。
第二個理由,就是保障運河用水。
很多人以為京杭大運河,就如同而今的南水北調工程一般,河水直接從南方流到了北方,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