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決定擯棄與鄭氏的敵對關係,暗中派出使者前往乂安鎮與鄭柞議和,並暗中提供軍械糧草,讓鄭柞成為阮氏在北方的堅固屏障。
鄭柞雖然清楚阮福瀕的意圖所在,但他並沒有拒絕,而是欣然接受,並向阮氏不斷索要軍械,直到夏軍兵臨乂安鎮,對這座城池展開猛攻才終於告終。
夏軍攻克乂安鎮後,在清點城中武庫時查獲了一批上面註明有阮氏標誌的軍械,負責清查的將領
第一時間將此訊息上報給了李定國。
李定國得知此事後,心中大喜,這可是阮氏自己送上來的宣戰藉口,阮氏前面還口口聲聲忠誠於大夏,可現在居然向大夏的敵人提供軍械,如此不忠不義之國,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他沒有馬上以此作為開戰藉口,乂安鎮初定,不是再開戰端的最好時機,而且軍中將士連年兵戈,人均疲憊,也應該修整一段時間了。
李定國為此專門寫了一份奏摺送往江寧,將這裡的情況向皇帝奏明,希望皇帝能夠批准大軍修整一段時日,蘇言自然是不會拒絕的,他命李定國率軍駐紮於交趾境內修整,並由戶部批十萬銀兩重賞前線將士。
交趾戰事暫時告一段落,而在西邊的東籲王國也不時有新的訊息透過雲南的驛站送到京師。
前面提到過,孫可望自雲南稱帝后便果斷南遷,逃到了孟艮府,並將孟艮府定為行在,隨即以孟艮為核心,向東籲王國的周邊城池攻略。
一直到武安三年,經過四年的修整和擴張,孫可望的秦軍拳打東籲,腳踢蘭納,以孟艮一隅之地逼迫蘭納王國脫離東籲,轉而成為秦朝的附庸國,並佔據了東籲東部的大片土地。
秦軍兵鋒之盛,令東籲朝野震動不已,但也讓孫秦成為周圍各國的眼中刺。
東籲國王莽達屢次遣使請求夏朝出兵平定孫秦叛逆,但朝廷始終是含糊不清的回答,莽達便決定自己解決孫秦,奪回失地。
他派出使者前往瀾滄王國與阿逾陀耶,邀請兩國國王夾擊孫秦,瀾滄國王此時正處於素麗涯旺沙王的統治之下,在其治理下,瀾滄經濟繁榮,正處於黃金時期。
素麗涯旺沙王並不願意出兵參與對孫秦的戰爭,在他看來,自己與孫秦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更何況孫秦佔領的是東籲的土地,搶奪的也是東籲的附庸國,與他何干?
因此,瀾滄毫不猶豫地回絕了東籲的邀請,而阿逾陀耶一直覬覦蘭納王國,在五十多年前屢屢與東籲交戰,爭奪蘭納王國的宗主地位,眼下東籲以將蘭納的宗主國轉讓給他的條件作為出兵條件,阿逾陀耶國王巴塞通王自然欣然接受,與東籲約定一同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