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應到,旁邊的石壁中預埋著一條管道,通風換氣之用,許是在建設之初為將來或許會有的擴建做準備,下端探入地底極深,但現在因為這裡已經處於半荒廢,管道底端近半部分都被地下水完全淹沒。
他想了想,將青銅小鼎直接投了進去,精神感應著其在管道內部一路下跌,完全沒入水中,最終,沉落在最底部,濺起一沉渾濁,而後,又逐漸歸於沉寂,安安靜靜的存在於這旁人難知的隱蔽角落。
他精神力一動,青銅小鼎驟然開啟吸收人道之氣的“閘門”,在他精神能力感受到的層面,有一股劇烈的動盪從此處擴散開去,就像陡然往一灘平靜的水面投去一塊石頭,漣漪擴散及遠,越遠動靜越小,最終,真正細究下去,整個水面都將受到影響,這樣的影響,將滲及綠地財團主城所有的角落。
可即便如此,安靜的水環境卻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就連逐漸沉澱,重歸於清澈的汙水,都沒有受到一點擾動,彷彿那以其為源心發生的劇烈動盪乃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
雖然他心中早有猜測,可這結果依然讓他有些驚訝,這“人道之氣”可真的是夠神秘隱蔽的,靈氣雖然同樣虛無縹緲,可也會與物性相合,參與接觸,而人道之氣卻完全與現實並行不相交,只會在某些關鍵的節點上體現出影響後的徵兆來。
不過,他此刻關注的重點也不在這裡。
“嗯,這裡的人口比紫塞城還要略多一些,可凝鍊進化液I型的速度卻與之相差無幾,同樣是一月三枚左右。”
莫淵心中根據這個資料有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判斷,大夏洲雖然和大華洲相比走在一條不同的道路上,但在這個層面上來看,人道力量的恢復都相差無幾。
某種角度來說,兩大洲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但有一點卻都非常一致,那就是對於底層的壓制,這也是人道力量無法徹底舒張,享受新世界的榮光的重要原因。
在初登大華洲的時候,他的內心非常震動,幾乎是本能的立刻就成了炎黃之劍與之相應。可現在,見得越多,想得越多,他反倒非常坦然了。不是初心已經改變,而是他對自己乃至身後的人們將來的道路已經越發有了一個漸漸明確的輪廓,現在要做的,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就是了。
他心中一直記著一個資料,自此以後,自己每月能夠收穫18枚進化液I型。
他心中想著,說不定此行結束之後,大夏洲將會變成自己最大的進化液“原料”產地,由自己收集鑄鼎材料和由一個根深蒂固的大勢力收集材料,效率完全是兩回事。
將青銅小鼎從通風管道中投入地下一個隱蔽之地,開啟人道之氣的“閘門”後他就沒有再做停留,灑然離去。
他剛離去不久,卓雄的身影就迅速竄了出來,臉上帶著些狐疑,看了看周圍,空空如也,人跡皆無,最終當然是一無所獲。
當時他在地下空間中就隱約感覺到此處再次傳來一次與剛才類似的神秘波動,他心中第一時間就猜測必然和離去的莫淵有關。
立刻舍下其他事情直接跑了出來,查無所獲也沒有繼續追究,在他看來,終究離不了莫淵的手腳,至於她為什麼臨到走了又突然來這麼一發,他怎麼知道,誰知道那個有時候想事情會有出人意料之舉的傢伙突然又發什麼神經。
若是換做其他時候,突然感受到這股神秘波動,在確定其大致源頭之後,他即便是掘地三尺也要一探究竟,現在,在明白真正源頭在哪之後,他反而比較淡定了。若是有城中有其他人同樣感受到了這股動靜,一路反應到他頭上來,他反而會主動遮掩,現在來說,知道這秘密的人當然是越少越好。
……
次日,卓雄主動登門,再次來到卓遠的住處,在經過昨日的一番證明之後,他的態度已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
可在聽莫淵說出合作事項之後,他依然是目瞪狗呆的模樣。
莫淵直截了當的告訴他,意思表達得也非常清楚。
“我不需要你為我輸送任何資源,也不需要你違背大夏洲的規則包括與學者聯盟約定的種種禁令……這裡面雖然有許多我所渴求的東西,但我並不需要你綠地財團為我輸血供應,我會在其他地方想辦法的。我的要求只有一點……據我所知,你們個財團之間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在探索海域之前,大概劃分了一下每個財團的區域方向,我需要你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將你們這次行動計劃探索的那些島嶼全部劃歸到你們財團名下。”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綠地財團對這些區域標註了“已探明”的標記,這既是貼上所有權的標籤,避免將來的扯皮之爭,同時也是對大夏洲整體資源最最佳化的利用,畢竟對大夏洲來說,除了自身之外,現在星球上的其他區域全部都是一片黑暗,任何一個勢力,想要憑一己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探索,都是不可能的,只有集整個大夏洲之力,才能完成這樣的工程。
而經過最初的震驚之後,卓雄也明白了莫淵如此提議的原因。
毫無疑問,莫淵所在的島嶼,必然就在他們此行計劃探索的十餘處島嶼之中,若是再加分析排除,範圍可以更進一步縮小到七八個島嶼之間。
莫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拖延其真身所在之地大白於大夏洲的那一天。
對他來說,這比從綠地財團獲得任何一種資源都更加重要。對飛魚島而言,每多“隱藏”一天,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
可這樣的事情靠他一個外人根本無法做成,他根本無法阻擋大夏洲整個大勢的腳步,這是時代的洪流,非人力可阻。若想做成,必須要“內外勾結”,有足夠分量的勢力在大夏洲內給他打掩護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