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第九區》也是卡夫卡《變形記》的另類科幻翻版。
只不過這次主人公變成的,不是一隻卑微的甲蟲,而是他粗糲的外星大蝦。
因為投資的關係,影片的特效和畫面有點慘不忍睹,那一隻只外星大蝦可謂是典型。
但這部影片的看點,本也不在特效上面。
因為《第九區》那無比符合社會潮流的主題,以及涉及到的種族隔離等等,這部影片上映之後,媒體上面一片好評。
“一部思想超前的電影,一篇關於生命的寓言。”
“事實證明,科幻片不必明星雲集,不必超多預算,不必視覺吸引,不必是徹底的娛樂。”
影片上映以後,媒體口碑爆棚,影評人口碑爆棚,爛番茄新鮮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甚至羅傑艾伯特給瞭如此的評語——在這個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這部電影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
當然,好萊塢不會真的為此感到榮耀或者羞恥。
作為製作發行方的相對論娛樂,只關心影片的商業收入。
影迷的反響整體不錯,儘管《第九區》在影迷中的口碑不像媒體和影評人那樣爆棚,但IMDB上萬名使用者平均打分有7.9分。
這樣的評分,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來說,儘管算不上觀眾口碑爆棚,卻也稱得上不俗。
有影迷在IMDB評論版塊留言:“從一開始就吸引著你,讓人慾罷不能,直到影片結束那一刻。”
但實際情況,有多少影迷認為這部影片精彩,就有多少影迷不喜歡。
《第九區》放映中途,退場的觀眾不在少數。
其實可以想象,這種偽紀錄片加粗糙的製作方式,被宣傳營銷拉進影院裡面的人,不喜歡者肯定大有人在。
&na Score在影院的調查統計中,現場觀眾綜合打分是“B+”。
相比之下,權威媒體綜合評價MetaCritic收錄的媒體平均分高達89分。
從上映開始,媒體口碑一致叫好,不過影迷口碑有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幸好能被使館影業宣傳營銷忽悠進影院裡面的人,大都是對外星人或者51區之類的非常感興趣的觀眾。
這大蝦式的外星人,儘管做工粗糙,卻透著新鮮感。
第九區裡面外星人的悽慘生活,也很容易叫這部分人聯想到51區裡面的各種陰謀和悲劇。
吹捧《第九區》的人,扯著脖子譴責人類道德的淪喪。
連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都沒有想到,自己編劇執導的一部商業片,竟然與全人類的道德水準有了直接聯絡。
好在這對電影不是沒有好處,有部分影迷使勁將影片吹捧出一定高度,使館影業就在後面再推一把,讓沒看的人覺得這就是一部頂級好片,不看就是損失。
電影公司講的是花花綠綠的鈔票,而不是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