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後來人才輩出,外神天人層出不窮,並不遜於同時代的敬德書院。在大宣北耀立國百年之後兩大書院之爭成為那個時代最讓人驚心動魄的江湖之戰。
兩大書院一直斷斷續續打了五百年,許多小書院也因為立場之爭捲入其中,死了兩位天人、兩位數的外神巔峰和不計其數的普通外神、先天以及後天,幾乎都要把兩者打出頂尖門派的行列。
最終在二百多年前,他們發現這樣不行,再打下去儒家都要完了,平白讓佛道看了笑話,才在兩位富有遠見卓識的院長的帶領之下握手言和。
可惜畢竟破鏡難圓,哪怕現在還活著的書院學子都沒經歷過那個時代,而且兩大書院的學子都有在兩國任職,但歷史已經被書寫得清清楚楚,兩者再也回不到最初互通有無的時代了。就算是現在,兩方的儒生江湖相遇,也會較量一二,只是不再生死相搏而已。
。。。。。。
兩院的故事暫不細表,說回奚思明此人,他身為漢州人,哪怕因為資質低不能拜入鼎鼎有名敬德書院,但漢州既然為文宗勝地,自然書院數不勝數,他總能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學習之地,為何遠赴被稱為文化荒漠的西州呢?
要知道西州緊鄰西域和大沙漠,是宣朝最西邊的一個州,也是面積最大的一個州。可惜太過向西突出,距離中原太過遙遠。加上人口稀少,環境惡劣,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小,因此在中原人看來也是蠻荒之地。
而整個諾大的西州也就只有一個頂級門派斷劍閣,周圍幾州也最多隻有幾個二流門派,相比中原根本不值一提。
奚思明投奔的白鹿書院在附近幾州的名聲不小,是儒生們嚮往的聖地。但在漢州人看來連二流都排不上,不說院中藏書和先生學問,僅僅是院長敬不違只有不到外神第二階梯的修為就讓人不屑一顧。而且這裡近千年來也沒出過什麼天下聞名的大儒,就連入朝做官也只能在中低層廝混,幾乎算是個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奚思明今年不到三十,修為先天三重天不算亮眼,但儒家學問卻十分精深。更重要的是,他的策論寫的特別好,口才也非常亮眼,在治國安民上有獨到的見解,在漢州受過不少學院先生的稱讚。
一般這種人都會選擇入朝為官,只要能力足夠,就能獲得敬德書院的支援,各大世家也會拉攏這些有真才實幹的儒生,擴大自家的勢力。總之前途遠大,可是他卻選擇了遠赴此地,顯然其中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關竅。
可惜他對自己以前的事情守口如瓶,只是說在漢州僅次於敬德書院的一家一流書院讀過書聽過講,其他的事情哪怕敬不違親口相問,他都了搖頭不語。
敬不違本來不想收留這個不知根底的學生,可是奚思明實在是思維敏捷、學問淵博,雖然在漢州那種儒家種子扎堆的地方不顯山不露水,可是在這邊陲之地就立刻鶴立雞群了。
於是敬先生專門給漢州的朋友寫了一封信詢問奚思明的事情。恰巧他的朋友認識奚思明,曾經為他講過課,還十分的欣賞奚思明的見解,因此就在回信中一通誇獎,併為他去往西州趕到惋惜。
朋友專門去幫敬不違打聽了奚思明的事情,卻沒有發現什麼有違道德的事情。奚思明的朋友們都說他是突然離開,並不知道原因。而這位朋友也將自己所知道的如實的回饋給了敬不違。
敬不違得了回信,知道奚思明並未在漢州犯事,加上他自己身為外神,又是常年修儒境界高深,一眼就能看出奚思明是一個正直且剛毅的人,十分合他的眼緣。因此就不再計較原因,讓奚思明留了下來,畢竟誰還沒有點不能言說的隱私呢?
(大家新年快樂!沒事訂個閱吧!別讓我最忠實的粉絲成為盜丨版網站.)
 本章完